哈工大(深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湾区建设

2022-06-08 14:35

6月7日,哈工大(深圳)迎来创建20年校庆。20年来,依托哈工大科研“软实力”和深圳城市产业发展“硬实力”, 该校确立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汇聚高端人才的桥头堡、培育创新成果的策源地、国际化办学的示范区”的办学定位,为深圳快速建成了一所具有本硕博完整教育体系的大学,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新兴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截至目前,该校已培养本硕博毕业生超过2.2万人,60%以上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为大湾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教师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哈工大(深圳)打造了一支‘大师引领、骨干支撑、后备发展、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据该校副校长姚英学介绍,该校以院士为引领,以长江学者等为骨干,以“四青”为主体,形成了“大师+团队”的人才格局。截至2022年5月底,共有教师720余人,全职院士7名,兼职院士21名,全校全职教师中110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575人次入选地方级人才计划,连续五年荣获深圳市“人才伯乐奖”。

充分利用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哈工大(深圳)推动科研要素下移,设立大一年度项目、大创项目、创新实验课程、创新研修课程,建立了本研贯通的实践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支持本科生尽早加入教师科研团队,接受科研基本训练,持续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研究能力培养贯穿本研教育全过程。

目前,哈工大(深圳)设有理、工、管、经、文、艺6个学科门类,涵盖24个一级学科,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7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哈工大(深圳)在国内率先成立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实施了“专业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协同运行”的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新模式,打造了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机器人、电子制造等新工科实践平台,目前该校已有22类、125间实验室投入使用,开设178门实验课程,打造了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机器人、电子制造等新工科实践平台,构建了课程、实践、平台、保障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哈工大(深圳)在重点研究领域始终与科技发展、国际学术前沿保持同步。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航天科技、节能环保、土木建筑、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发表SCI论文9410篇;累计申请专利3366项,获授权专利1704项;获得政府科技奖102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61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100余项,与80余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目前,哈工大(深圳)正不断创新建设模式,以“一室两区”模式拓展建设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院士牵头筹建网络空间安全重点实验室、空间信息网络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城市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智慧制造、生态环保、空天科技等领域构建具备一流研究条件、汇聚一流高层次人才、承担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国家级综合科学研究平台。

“哈工大(深圳)的近期发展目标是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工科大学校区。远期发展目标是建设中国领先、世界前列的理工科大学校区。”该校党委书记吴德林介绍,到2025年,哈工大(深圳)专任教师预计将达到900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占比达到20%,在校师生将达到万人规模,其中本科生5500人、硕士研究生3800人、博士研究生1500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