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报馆的“心脏”是编采部,那“大脑”就是数据室。星岛85周年展览的展品,大多出自星岛新闻集团数据室,记者日前在集团信息服务部经理叶伟棠的带领下,走进星岛的“大脑”,直击这里珍藏的报业历史。
▲昔日报纸保存良好,图为97年回归当 日的《星岛日报》。
星岛的数据室,如同一座图书馆。记者甫步入,目光即被眼前的移动式书架吸引,只见叶伟棠纯熟地“掌舵”把书架扭开,一本本红色硬皮活页夹按年月顺序排列,再以胶袋整齐封存,确保数据保存良好。揭开架顶第一顺位的馆藏,映入眼帘是1938年的《星岛晚报》创刊号。叶伟棠更拿来《英文虎报》、《头条日报》及《星岛地区报》等一一翻阅,只见一份当年《虎报》的角落写上“1毫子10页”,足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资料室处处都是镇“馆”之宝,黑白旧照更是盈千累万,犹如百子柜般的抽屉把图片分门别类,先按人物、事件、体育项目等分类,再按中文电码从小至大收藏。据知,该电码系统于60年代已采用,叶伟棠随手拿起名为“5170 2800”的文件袋,原来是艺人胡枫的图片夹。最令记者惊讶的是人手剪报存档,不止星岛刊物,也有其他传媒报道;分类仔细,有按大事件如中英会谈、台风温黛袭港、67年暴动、重大凶杀案等存档,也有按人物剪存,每一张都是人手剪下黏贴,集合了数代“星岛人”的时间和心血,叶笑言:“相信诚哥家中的照片,也不及这里齐全。”
记者还到访了“菲林房”,当中有成千上万的底片,包括日报的微缩数据,随便拉开一卷底片在灯下凝望,彷佛看到星岛新闻集团的前世今生,更看到香港的历史,期盼历年来的瑰宝得以保存、传承下去。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