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近日在深圳举办,其中的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尤为引人注目。虽然有很多报道与分析,但对于此论坛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有低估之嫌。
在建设人文湾区论坛的讨论环节,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副秘书长郭黄颖琦表示:我今天穿了旗袍,并不是因为出席今天这个活动才穿旗袍,而是真的很喜欢穿旗袍。旗袍是非常难得的中华文化,现在香港花了很大资源来推广中华文化。穿长衫、旗袍,如今慢慢成为香港年轻人的流行文化。
旗袍是极具中华文化特征的服饰,诞生在1920年代,到此正好百年。旗袍是中国社会告别封建,融入现代的标志行产物。而香港长期承担中西文化枢纽的角色,与旗袍的渊源颇深。如今旗袍在香港年轻人中受到欢迎,既是潮流的轮回,也昭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
在1949年之后,大量上海人涌入香港,让香港成为了旗袍发展的重镇。1950和1960年代的香港也确实成就了旗袍的黄金年代。旗袍从来就没有“传统”的自觉,旗袍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紧跟世界时尚潮流,其在香港的发展也不例外。
可惜的是,从文化上看当时的香港是座不设防的孤城,虽然在努力跟随,但在与西方时尚潮流的竞争中,旗袍后继乏力。到1960年代末期已经退出了香港市民日常服饰的行列,大量西方服饰占领了香港。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旗袍并没有在香港销声匿迹,香港的校服一直保留着旗袍传统,直到今天从未中断。这一被港人习以为常的现象,在如今的网络上时常被内地热爱传统服饰的人们所讨论,并心向往之。而这恰恰证实了香港一直保留着传统文化根脉,中华文化也一直在陪伴着港人的成长。
无独有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郑培凯也穿的中式服装,面对论坛主持人的询问他表示:我从小就喜欢中式服装,以前在台大读书也是穿中式。香港受英国的影响要穿正装,打领带,而我最讨厌的就是打领带,所以我穿中式服装,这个也算是正装。
香港已经回归26年,是该摆脱西方影响,找到自己的风格和发展路径了。而从文化做起,从服饰开始,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旗袍再次成为流行风尚,或许就是文化创新的开端。
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的香港文化创新的方向一定是融合,如果给这个融合一个方向或者定义,或许新岭南文化是个不错的选择。
香港前些年的动荡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振,如果单纯依靠经济发展来恢复信心,一方面不可控,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解决根本问题,反而文化是更好的切入点。在新岭南文化的大旗帜下,很多屏障都会自然消融。
我们一直说求同存异是合作共赢的基础,那么就大湾区来说经济制度存在差异是事实,因此这个“同”还是要求助于本就同根同源的文化人文。
郑培凯在论坛上指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岭南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与本地融合的结果。香港虽然近代被英国殖民,但民众并不完全接受殖民者的文化,而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香港回归,则带回来一些独特的文化因子,这是新鲜血液,也是我们构建新的天下一家文化体系的一个基础。
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共同的发展根基,香港和澳门具有自己的特色。通过大量的接触、沟通,在消弭差异的同时,还会缔造出粤港澳一体化的新岭南文化。香港和澳门带回来的新鲜因子,也会为我所用。
而本次的建设人文湾区论坛,就是这种接触、沟通的优良范本。
建设人文湾区论坛举行了整整一天,汇聚的嘉宾和专家涉及粤港澳和台湾,不但有政府部门的官员和学者专家,还有来自粤港澳以及台湾的青年学生。参与报道的媒体也不仅仅局限在内地,星岛环球网代表香港媒体受邀参会,透过星岛多渠道的报道,论坛上的声音就可以传递到香港和海外。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这是习近平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发言,他还强调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文化强国论坛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拓展和落地执行的第一步,“ 建设人文湾区”虽然只是分论坛,但在人文领域这是粤港澳台第一次举办如此规模的盛会。其影响也不仅仅限于文化人文领域 ,而会成为开启粤港澳大融合新时代的抓手。
回顾整个论坛,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举办是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标志;建设人文湾区论坛则是粤港澳大融合,以及香港由乱到治、再由治及兴这一历史进程进入新时代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