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重灾区改善工程搞6年一场空,遇极端黑雨,区民斥人祸

2023-09-20 10:15

“500年一遇”的极端暴雨下,天文台录得有纪录以来的一小时最高雨量,全港多区出现水浸和山泥倾泻,有受影响市民狠批事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部分严重水浸地区虽非日常水浸黑点,但早有暴雨水浸的前科,认为当局未有从教训中学习。翻查区议会文件,可见暴雨引起严重水浸后均有拟定改善方案,但及后的可行性研究,乃至申请拨款等程序数以年计,不少在6至7年前提出的方案,至今仍未完工,部分尚在“规划阶段”。各界认同,政府有必要全面检视整体排洪系统,并加快推动改善进程,以应付极端气候。

黄大仙龙翔道在极端天气下被暴雨“浸没”,多辆汽车被困其中,黄大仙中心北馆入口被雨水“攻破”,港铁黄大仙站暴雨期间水浸严重,损毁的设施修复需时。

早于2014年3月30日,该处便曾发生严重水浸,影响黄大仙港铁站出入口及附近楼宇。2016年5月3日,渠务署指,龙翔道与沙田坳道交界位处低洼,加上雨水管道排洪能力不足,暴雨期间较易发生水浸。若遇极端降雨,水浸事故将变得更频密。署方建议在摩士公园新建地下雨水蓄洪池,把上游部分雨水经竹园道拟建的雨水排放管理,截流至较下游拟建的雨水蓄洪池作临时储存。

严重水浸地区相关的雨水渠改善计划

摩士建地下蓄洪池无进度

黄大仙区议员谭香文直言,近年当局已没有在区议会上就工程交代任何进度,如是否继续兴建,还是已胎死腹中。她指,现时黄大仙区议会只馀包括她在内的两名区议员,人数不足下无法召开区议会大会,而她所属负责讨论渠务工程的政府及公用机构工程计划工作小组,近年亦未再跟进渠务翻新工程,“大水浸后市民反应激烈,希望渠务署能尽快告诉我们计划进度。”

柴湾也是重灾区,地面被洪水冲至严重损毁,柴湾回旋处多辆汽车被困,环翠  停车场也水浸,几乎淹没私家车。不过,该处早在2016年10月19日黑雨下曾严重水浸,大量洪水从山坡涌下,行人路和马路更出现湍急激流,更有街坊指,只要雨势较大该处必会水浸。

根据区议会文件,渠务署在2016年11月底承诺研究沿翡翠道加建地下排水管。署方亦有就柴湾道回旋处水浸个案进行详细分析,发现与上游渠道排洪能力不足及其淤塞有关,洪水满溢而随山势由翡翠道及环翠道流至柴湾道回旋处,入水口及路边集水沟无法及时疏导而致水浸。

署方指,柏架山一带的雨水排放系统集水区幅员广阔、面积超过100公顷,其山坡泥土的渗水、储水能力持续降雨后大幅下降,因而令上游山坡流入下游引水道及雨水排放系统的径流大增。及后在2018年2月6日提出方案,建议在翡翠道近环翠道位置建造两条横跨马路的U形渠,以截取翡翠道马路表面的径流,防止流至下游柴湾道回旋处。

柴湾U形渠开工3年半突中止

当时署方指,预计新建管道可抵挡2016年10月同样的暴雨,即每小时降雨量高达109毫米的洪水。2018年11月相关工程展开,惟至2022年5月,渠务署指合约中止,未能提供原因,至今年揭露,是因承建商被清盘而终止,新的工程已在2022年11月展开,预计2024至2025年完成。

大量洪水如瀑布般经歌连臣角坟场沿山坡流下。

▲大量洪水如瀑布般经歌连臣角坟场沿山坡流下。

有市民拍摄片段,显示大量洪水如瀑布般经歌连臣角坟场沿斜坡流下。有工程师直言,该处有引水道,但显然未能发挥作用。据了解,港岛东有5条引水道,依柏架山、歌连臣山和砵甸乍山的山腰而建,将集水区收集的降雨送往大潭上水塘或大潭笃水塘。当年水务署曾指,因地理环境限制,引水道较为细小,有各自的输水上限,只能输送部分雨水,暴雨期间大部分雨水会经指定溢流口排放至下游的天然溪间,再经雨水排放系统排走。

国际管线专业学会执行会长黄敬说,港岛北部已进行排洪隧道工程,由中半山将雨水引导出数码港,建议在港岛东及南部进行同类排洪隧道工程,疏导雨水,但估计成本不菲。

有当区居民坦言,居于柴湾十多年来,每逢暴雨该处必水浸,“被山包围无计!”她不讳言,不理解政府为何迟迟未有补救措施,“第一次是意外,但后来发生多次都不解决,就是人祸了,无吸取教训,希望今次政府做实事。”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  鱼涌,  鱼涌市政大楼一带严重水浸,大量雨水涌入商场东汇坊,商户损失惨重。但翻查区议会文件,2017年5月24日黑色暴雨,  鱼涌市政大楼所在的  鱼涌街,便曾有严重水浸,当时  鱼涌录得最高雨量为每小时121毫米,远高于黑色暴雨警告的每小时70毫米标准。

鰂鱼涌排水差 未订改善措施

鰂鱼涌尚未被纳入“港岛东区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计划”。

▲鰂鱼涌尚未被纳入“港岛东区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计划”。

渠务署同年7月11日在区议会解答水浸成因,指“  鰂鱼涌街处于山坡的下游,以及区内的局部低洼地点,大量雨水从高山流下,半山路旁的集水井未能及时妥善收集雨水,溢出形成大量地表径流”,又提到东区内的排水管道大多已铺设多年,部分排水渠开始老化或未能完全配合最新的发展,署方正全面审视东区的雨水排放系统,适时制订改善措施及防洪工程。

不过在2022年10月18日,渠务署与区议会讨论“港岛东区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计划”,有区议员在会上质疑,该计划未有涵盖鰂鱼涌区,渠务署指会将意见反映给香港及离岛渠务部,惟截至近期也未见有鰂鱼涌相关的排水系统改善计划。

水务技术同学会副主席黄炳辉说,希望经过今次“世纪水浸”,当局可以果断及早进行相关工程,长远改善排水功能。他对香港的工程水平有信心,同时希望市民藉事件反思现有的生活模式,减少伤害地球。

网民质疑黄大仙无雨水渠 专家:有但无用

有网民根据政府网站上的渠道图,指黄大仙祠对出至黄大仙港铁站的路段,并无铺设雨水渠,业内人士澄清有关观点。

有网民指,黄大仙祠对出至黄大仙港铁站之间未设雨水渠。

▲有网民指,黄大仙祠对出至黄大仙港铁站之间未设雨水渠。

国际管线专业学会执行会长黄敬说,港铁站内有独立去水系统,不会显示在渠务署系统上;水务技术同学会副主席黄炳辉曾到港铁站视察,指地底抽水泵规模甚大,另设储水缸储存积水。当积水到达个别水位,抽水泵便自动抽水。

黄大仙发生严重水浸,雨水涌入商场和港铁站。

▲黄大仙发生严重水浸,雨水涌入商场和港铁站。

黄炳辉指,港铁站入口多数上楼梯,离地面一米多,目的是避免雨水涌入,但今次黑雨由深夜持续至凌晨,水位升至超过港铁站入口的水平,而当日靠近新光酒楼位置完全无法去水,该位置如“水窝”,收集附近流下的雨水,却未能排水,令情况恶化。

区议员谭香文指,黄大仙站是1979年最早落成及启用的观塘线沿线车站,有必要检视该批港铁站的防洪或防灾设施是否足够、有否老化。

观塘行车线变池塘 雨水排放须优化

极端暴雨后再现局部地区大雨,观塘、将军澳等地成水浸重灾区,有市民戏称“一觉醒来又过了500年”,其中观塘道多条行车线水浸。翻查区议会文件,渠务署在2016年5月17日汇报观塘区雨水排放系统改善方案,当中提及2013年5月22日观塘区曾发生多段道路,包括观塘道及翠屏道的严重水浸事故,显示该区的雨水排放系统需要优化。

观塘的雨水排放系统需要改善。

▲观塘的雨水排放系统需要改善。

渠务署拟在秀雅道游乐场建造地下雨水蓄洪池。

▲渠务署拟在秀雅道游乐场建造地下雨水蓄洪池。

渠务署点出水浸成因,“观塘港铁站与牛头角港铁站之间的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加上部分雨水管道排洪能力不足,暴雨期间较易发生水浸事故”。署方建议采用截流和蓄洪方法,包括在观塘道、伟业街和开源道加建雨水渠,并在海滨道公园下建地下雨水泵房,收集路面径流,加快排放至观塘避风塘。

署方又指,“翠屏道旁的明渠和佳廉道的雨水管道排洪能力不足,建议在上游的秀雅道游乐场建造地下雨水蓄洪池,当翠屏道明渠超过预定水位,上游雨水将截至蓄洪池,待洪峰后再排放到下游”。该工程方案在2022年5月获立法会批出拨款,同年9月26日展开工程,预计2028年初完工。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