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之前,中国有过一场“上山下乡”,浪潮波及不少城市青年。眼下中国又在酝酿新一轮“上山下乡”,九个国家部委不久前联合发文,呼吁有能力的退休人士回乡建设。
文件指出,当今农村与以往不一样了,过去农村较落后,现在有了不少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有村无人”,有能力的中青年都离开村子到外地谋生,“空心化”成为农村的普遍趋势。
另一方面,城里人却越来越喜欢到乡村旅游度假。每逢节假日,都嚮往农村的新鲜空气,观览青山绿水。有的还会在农村、山区置业,作为自己和家人的另外一个生活空间。因此,如何适应农村的上述变化,把它建设得更好,更加宜居,更有活力,就成为了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道课题。
这个课题叫“建设美丽乡村”,用语平常,却蕴含着农村政策的重大调整。几年前,主流媒体上经常看到的是“农村城市化”。具体是指把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集聚。最近以来,这个提法越来越少了,逐渐被“建设美丽乡村”的口号代替。
为何有这个变化?因为农村城市化不能走得太快,太快容易出问题。首先,农业人口可以减少,但农业不可以减少。其次,人口可向城镇转移,但乡村不可以消失。农民土地可以集中使用,但地权不可以丢掉。万一他们在城市拼搏失败,农村至少还有一个家可以收留他们,否则,只能流落城中村勉强生存。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贫民窟里居住着数以百万计无法返乡的人群,就是最好的证明。
农村城市化虽有其客观必要性,但其他国家的教训不可不重视。经过最初一段城市化后,中国有意识地放慢步伐,重新审视农村建设,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是对前些年农村政策的调整。
俗话说“事在人为”,建设美丽乡村,首要条件是“人”。这包括两种人,一是到农村做事的人,二是到农村生活的人。不需要他们在农村扎根一辈子,长住短住都行,只要能去就好。其实,城里人往上三代,谁不是来自农村,只要条件合适,他们大多数都有回报家乡的愿望。这些人能够回乡,就会带去人才、技术、资金、项目、文化等等,农村的面貌就会越变越好。国家多个部委发文的目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落实这项政策,文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如,返乡对象不是泛泛地要求所有人去,主要鼓励退休老乡回家乡。又如,为了让退休官员、教师、医生、技术员回乡后有用武之地,允许实行灵活上岗、定期服务的工作方式,无须长期定居农村。
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就算退休人员报酬方面不计较,居住问题自己解决,业务管理机制上却未必可以轻鬆适应。退休能人既已退休,必定是行内资深骨干。他们到农村、山区发挥余热,难免要和年轻一代的现职人员打交道,甚至要在他们手下工作。这样的人际关係,彼此尊重可以相安无事,配合默契;如果彼此不够尊重,就会貌合神离,甚至相互拆台。
可见,好的政策就算不错,细节里面还会有很多困难。国家不能光出文件,还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切忌急于求成,一定不要重蹈上一次“上山下乡”的覆辙。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