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热评】速整合咨询意见,加快完成23条立法

2024-03-01 11:20

为期一个月的《基本法》第23条立法公众咨询完结,政府收到的公众意见书绝大部分均支持立法。当局宜尽快分析和整理相关意见,除了将有建设性意见纳入条例草案,更要把条文中一些特别用词的定义清晰界定,以便提交立法会时能高效审议,早日完成立法,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维护社会稳定,并让商界可安心营商。

23条立法

保安局表示,一共收到逾1.3万份意见书,98.6%支持及提出正面意见,只有0.71%提出反对建议,当中有超过10份是来自境外反华组织或潜逃外国人士。

英国抹黑香港凸显虚伪双标

从公众的积极反应来看,可见支持尽快就23条立法已成了社会共识。23条立法可谓好事多磨,市民对立法由过往的疑虑、没逼切性,变成普遍支持,皆因2019年“黑暴事件”让大家惊觉国家安全风险是真实存在,需要尽快堵塞这个拖延近27年的国安漏洞,才能更有效制止反中乱港势力的反扑,确保香港繁荣、安全和稳定。

市民用行动支持23条立法,跟英国外相卡梅伦发声明质疑港府提出的方案未有履行《中英联合声明》及国际公约中保障人权和自由的义务,要求港府重新考虑方案的行动大相径庭。23条立法完全符合国际法以及参考6个普通法管辖区的实践经验,依法保障港人的各项权利和自由,而英国本身制定了十多部国安法,去年修订的《国家安全法》比23条立法咨询文件所倡议的更严苛,并对执法部门赋予更广泛权力,却不质疑自己有滥权侵犯公民的人权和自由,反而对香港指手画脚,不但干涉香港内政,更凸显其虚伪、双重标准。

公众提交的意见书,大多同意港府就23条立法履行宪政责任,但不少人对咨询文件中的一些关键和特别用词,如“国家秘密”、“煽动意图”、“境外干预”、“勾结境外势力”的定义认为不够清晰,而市民对如何辨别哪些资料涉及国家安全无具体认识,尤其一些承办商或传媒有机会接触到敏感资讯,很容易误堕法网,故传媒和法律界均建议在草案中加入“公众利益”作为“窃取国家秘密”罪抗辩理由。

港府应尽快整合咨询结果,参考当中意见,在草拟条例草案时,就这些备受关注的关键用词作出详细定义,清晰列出在甚么情况会构成犯罪行为,并列出是否有例外情况和必须符合的条件,释除疑虑,让公众更易识别和知所适从。至于将“公众利益”作为抗辩理由,好处是令公众较安心,但弊处是各人对“公众利益”的理解不一而有所误解,主观地以为涉及公众利益便有权披露机密,反而有机会误堕法网,故当局在处理这问题时须拿捏得好,考虑应否将范围只限于中央或港府利益的机密资料。

全力做好解说释除公众疑虑

此外,政府拟妥条例草案后提交立法会审议时,也要继续全力做好解说工作。除了派官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讲解,透过双向互动、举实例的深入浅出方式,解答市民的疑问,从而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疑虑,并与外国商会和领事沟通解说,强调港府是履行宪制责任就23条立法,由立法机关定下罪行最高刑罚,但实际量刑则由法院根据案情轻重而定。

23条立法得到社会各界支持,政府应将公众意见兼收并蓄,敲定一条大家接受的条例草案,尽快完成立法工作,补上国安短板,让香港可轻装上阵,聚焦经济发展。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