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 | 凤翔黄埔扬名四海,龙腾琶洲续写芳华

2024-03-07 14:33

名扬四海的“黄埔”二字,源于广州海珠区琶洲岛上的一个村庄。

黄埔村是黄埔古港所在地。这里,曾经“夷舟蚁泊”,蔚为奇观,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舞台上演绎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地;这里,寻常巷陌老屋深宅间曾涌现出众多历史风云人物;这里,至今保留尚好的古祠堂、古街巷、古民居与古庙宇无一不在重现昔日的繁华风貌。当你走进黄埔村,细看那些古建筑,聆听着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蓦然回首,你会发觉自己走进了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

黄埔古村胡氏宗祠

▲黄埔古村胡氏宗祠

千年村落·昔有八池塘 如银蛇围村

北宋开村 原名凤浦

从琶洲塔沿着新港东路东行约5公里,来到黄埔古港遗址。往北走不远,就能见到一个门楼牌坊,上书“凤浦”两个大字,踏入此门,就进入了黄埔村。

“古港遗风”牌坊

▲“古港遗风”牌坊

黄埔村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东部琶洲岛上,三面环水,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约有千年历史。为何古村名曰“黄埔”?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今日黄埔村之所在曾是珠江边一片滩涂。江边滩涂古称为“浦”,故而古村原名“凤浦”“黄圃”“凰洲”。传说古时有凤凰飞来此地停留,从此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来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人中文发音不准,常把“凤浦”说成“黄埔”,久而久之,“凤浦村”就变成了“黄埔村”。

“过去,村边由八个池塘围绕,分别命名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黄埔经济联社党委副书记郭耀辉说,这八个池塘从村西、北、东至东南呈弓背状分布,形成护乡塘。池塘的基埂上种满了荔枝树。每到荔枝开花的时节,基埂上的荔枝花连成一片,状如白色长蛇蜿蜒游走,长达两三公里。这个独特景观被称作“宇宙银蛇”。若从高空望下,“宇宙银蛇”颇像弓背,用灰沙、糯米、糖浆夯出来的一道结实的墙,从“荒字塘”直达“天字塘”,犹如弓弦。一水一土,弓弦弓背,形成了古黄埔村保家卫村的对外屏障。如今,环城高速黄埔村口北面牌坊还能寻到十尺见方的“地字塘”,但多数池塘已成为平地。

古港泊地·外国商船穿梭不息

黄埔古港一枝独秀 成就广州贸易中心

走在黄埔涌畔,但见河上静静停泊着完成“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使命的仿古帆船——“阔阔真公主号”。岸边古榕下,刚在古港码头景观区参观完“粤海第一关纪念馆”的游客很难想象,两三百年前,这里曾是世界知名港口。

村内老者回忆,昔日酱园码头(现黄埔古港景观区西边,华南快速干线桥底)设有黄埔税馆、买办馆,往北一点还有夷务所。为满足船员上岸购物的需要,附近还设有东市和西市(即现在的海傍东约和黄埔直街),商铺鳞次栉比,十分热闹繁华。曾经繁忙的口岸如今成了村民闲暇时乘凉的渡口,黄埔直街成了工艺街,只依稀可见当年的模样。

黄埔村之所以闻名世界,与其逐步发展成明清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密切相关。明代初年,广州对外港口从扶胥港迁至琵琶洲和黄埔村一带,又称为“酱园码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朝开放海禁,在广州设立粤海关,监管海外贸易,并在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

黄埔古港地图

▲黄埔古港地图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撤销江、浙、闽三个海关,独留粤海关对外贸易。地处珠江要塞、隶属粤海关的黄埔挂号口一枝独秀。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进入广州贸易,均须停泊黄埔古港,在税馆缴完关税再由中国的领航员带商船入港,办理卸转货物等手续,然后货物才能进入十三行交易。黄埔古港因此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期。

从欧洲、美洲、澳大利亚、东南亚、日本等各条航线驶来的船舶都停泊在黄埔古港,形成“夷舟蚁泊”的奇观。据明清经济史专家黄启臣介绍,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西方国家来到中国的江、浙、闽、粤四海关贸易的商船共有312艘,其中到黄埔古港者为279艘,占总数的89%。据《黄埔港史》记载,1758年至1837年这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5107艘。英国人威廉·希克感叹:“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泰晤士河。”

清代外销画里的黄埔古港

▲清代外销画里的黄埔古港

1745年1月11日,隶属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1号”商船满载着瓷器、茶叶、丝绸等中国货物离开黄埔古港。8个月后,商船回到哥德堡港,但就在离港口大约900米的海面触礁沉没了。人们疯狂打捞漂浮在海上的货物,在市场上拍卖后竟然能够支付“哥德堡1号”此次广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还获利14%。

1784年,黄埔古港又迎来了一艘陌生的大船,它是从美国开来的“中国皇后号”,这也是从美国开来的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带来了西洋参、棉花,装回了茶叶、丝织品、瓷器。在它返航的那天,买办将一些荔枝干、标有日期的南京布和几篮橙子送到船上,寓意商船返航顺风顺水。美国报纸称这次航行是“美国商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船还没到港,早早就有人等在码头,来抢购这批大家盼望已久的中国货,就连华盛顿总统也派人抢购了302件瓷器及精美象牙扇。

凭借天时地利,黄埔村很快从一个几百人的村子发展成一个几千人的港口重镇,村人从事着对外贸易和运输的相关工作,为黄埔村带来巨大的财富收入。

清末黄埔港迁至长洲岛 仍沿用“黄埔”之名

鸦片战争后,对外实行五口通商,黄埔港逐渐不复昔日繁盛,码头所在江面也由于逐年泥沙堆积,渐渐失去功能。清同治年间,黄埔古港迁至黄埔村对面的长洲岛,但仍沿用“黄埔”之名。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在黄埔村对面的长洲岛(又名黄埔岛)上举行开学典礼。据1926年本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当年孙中山选取在远离市区的孤岛办军校。长洲岛环境幽静,四面环水,筑有炮台多处,与隔江相对的鱼珠炮台、侧面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孙中山曾多次来岛视察,很熟悉长洲岛的地形,知道岛上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仍在,略加修葺,即可使用。为此,孙中山最终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1938年,广州在鱼珠码头东侧兴建了深水码头和仓库,史称“黄埔新埠”(今黄埔旧港港区雏形)。

因为有这一段历史,所以人们常说,先有黄埔村,再有黄埔古港,之后有黄埔港(亦称为广州港),最后才有黄埔区。

英才辈出·众多名人书写历史传奇

“这里港村一体,既是闻名世界的贸易港,又是千年古村。以一个村庄成为一座城市历史特征的缩影,甚至折射一段中国历史的辉煌,同时,又在一条村子里走出一群对中华民族极具贡献的历史名人,这在中国及世界上也不多见。” 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馆长易玲说。

古港的开放环境为黄埔村人植入了向海而生、闯荡天下的基因,一代代黄埔村人从这里出发,越洋打工、求学或经商,成为赫赫有名的外交家、革命家、经济学家、筑路先驱、实业家……无论到哪里,他们身上都打着“黄埔”的烙印。

十三行巨贾重教

七代皆有名人出

黄埔村内有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四大祠堂齐聚于此,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祠堂街。走进黄埔村,沿着弯曲的街巷,走到荣西里口,一座三间两进的大宅气势宏伟,门上方横书“左垣家塾”几个大字。这里便是清代广州十三行之天宝行行商梁经国的故居。梁经国出身贫苦,其父早丧,18岁时进入冯氏洋行做伙计,开始学习与洋商打交道。他天资聪慧,踏实肯干,后来创办了天宝行,以其“实在诚信”的经营方法独树一帜,在其他行商陆续破产的情况下,天宝行至清代嘉庆末年达到鼎盛。梁经国发家后,在黄埔村建立“左垣家塾”,让子孙后代接受名师教育。100多年来,梁家由商而仕,由仕进而研究科技,成就“一脉七代名人”传奇。其中,梁经国子辈梁纶枢继承天宝行后获二品官衔(清代商人能取得的最高官衔),子辈梁同新(原名纶机,为清朝的顺天府尹)、孙辈梁肇煌(曾代理两江总督)和梁肇晋(礼部主事)皆为进士;曾孙辈梁庆桂是晚清广东维新运动的领头人物,与康有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后赴北美创办了12所侨民学校,人称“华侨教育开山祖”;第五代后人梁广照为刑部主事,主张收回粤汉铁路权自修铁路;第六代后人梁方仲和梁嘉彬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梁方仲的《明代粮长制度》和《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被公认为当代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为明清以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和中国经济史计量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第七代孙梁承邺是水稻育种专家。

黄埔古村内的晃亭梁公祠

▲黄埔古村内的晃亭梁公祠

中国首位驻外领事被尊称为“黄埔先生”

清华大学重要奠基人追回部分庚子赔款

清代的黄埔村有个有趣的现象:这边厢,祠堂常为新中举人、进士竖起旗杆夹;那边厢,黄埔村又是当时广州留洋人数最多的村落。在清朝第一批公派留洋的120名幼童中,广东占了84人,其中黄埔村就有6人入选。不少农家孩子出洋经商留学,成为赫赫有名的外交官、实业家、工程师。

黄埔村人胡璇泽于1877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新加坡领事,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领事,他后来又被俄国、日本委任,同时身兼三国驻新加坡的领事,在外交界传为佳话。在新加坡,胡璇泽被尊称为“黄埔先生”。新加坡至今还保留了以“Whampoa”(黄埔)命名的街道,圣淘沙还竖立着他的蜡像。

黄埔村人胡璇泽,在晚清年间同时身兼三国领事,在外交界传为佳话。

▲黄埔村人胡璇泽,在晚清年间同时身兼三国领事,在外交界传为佳话。

“村子鼎盛时有30多座祠堂,现在还有10多座。”89岁的黄埔村村民梁嘉和告诉记者。记者眼前的晃亭梁公祠古朴大气,屋脊塑画绘彩,左右腰墙嵌饰石雕。祠堂内,几位老人喝茶聊天,好不惬意。“晃亭是黄埔梁氏小宗第14世传人,名国炽,梁诚是晃亭曾孙。”梁嘉和口中的梁诚是从黄埔村走出的另一位晚清著名外交家。

黄埔村人梁诚,曾追回部分庚子赔款,用于教育。

▲黄埔村人梁诚,曾追回部分庚子赔款,用于教育。

1875年,年仅12岁的梁诚成为清代第四批留美幼童之一。1902年,他被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古巴、秘鲁公使,1903年~1907年间出任驻美公使。他擅长演讲,被《纽约时报》称为“英语大师”。他还是有名的“体育达人”,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棒球比赛。梁诚出任驻美公使期间,偶然获悉美国向中国索取“庚子赔款原属过多”的信息,他立即抓住时机向美国政府交涉,要求退还部分庚子赔款。1907年,梁诚向老罗斯福总统提出了退款要求。老罗斯福问梁诚:“在中国留美学生中,有一位获得好评、蜚声校际的棒球好手,究竟为何人?”梁诚回答:“就是我。”这件轶事后来在他争取庚子赔款事宜时多有帮助,这大概是中国近代史上体育为外交服务的最早案例。后来,梁诚追回的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开办清华大学等教育事业。

梁诚还与族人梁庆桂、梁广照等乡绅商贾合作,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辛谈判,终于收回粤汉铁路自办权。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致电梁诚,称赞他“挽坏局,保主权,洵为奇伟之功”。

筑路先驱胡栋朝为国开路

冯锐振兴民族工业办糖厂

黄埔村胡氏宗祠前有一座旗杆夹, “工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胡栋朝”赫然在列。这位清末进士、翰林,同时又与詹天佑齐名的爱国路桥专家为我国铁路、桥梁建设立下了赫赫功勋。

近代路桥专家胡栋朝,曾为我国铁路、桥梁建设立下了赫赫功勋。

▲近代路桥专家胡栋朝,曾为我国铁路、桥梁建设立下了赫赫功勋。

胡栋朝幼年丧父,发奋读书,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堂。29岁那年,他被公派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有感于祖国没有一条自己的铁路,于是专攻铁路桥梁建设。1906年,胡栋朝受四川总督锡良再三邀请回国,领衔勘测设计中国第一条西行铁路——川汉铁路。由于战乱,这条铁路一直没有修成,但他的一番心血并没白费。1950年7月,新中国修建成渝铁路时参考了胡栋朝的测量数据。1914年至1917年,胡栋朝先后主持勘察了江浙铁路、海清铁路、徐杭甬两线等,绘出苏浙铁路总图。

1920年,胡栋朝回到广东,对广州的马路进行了全面规划,亲手设计了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永汉路(今北京路)、长堤大马路等,海珠区的许多马路也是胡栋朝主持兴建的。1932年,60岁的胡栋朝办了一件大事,就是千方百计筹资修建广九火车站。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个车站仍是广州铁路交通的主要站场。

由于长期与外商接触,黄埔村村民思想开明。清末时期,村内有许多革命党人从事地下活动。1922年陈炯明叛乱时,黄埔村人冯肇宪亲迎孙中山到舰上避乱,并率“永丰舰”(即中山舰)官兵与叛军激战数十天,为孙中山安全脱险立下功劳。

此外,黄埔村还有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优良蔗种,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甘蔗制糖厂的冯锐,可谓行行出精英。

当代风华·筑巢引凤推动产业转型

千年古村打造文化新地标

走进黄埔村,十多座祠堂恢弘大气,蚝壳墙、麻石街古韵悠然,洪圣殿、北帝庙、华佗古庙、天后(妈祖)庙,海傍街、文昌塔、大南门门楼以及历史上“黄埔八景”等众多的重要文物遗址不仅见证了黄埔村昔日的繁华,而且蕴含了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元宵的花灯、清明的祭祀、端午节的赛龙舟、七夕的乞巧节、中秋节的拜月……村中呼朋唤亲,扶老携幼,一幕幕的热闹景象反映出岭南水乡的生活风俗,年复一年地传承和维系着一代代村民的精神寄托。黄埔村的艇仔粥、盆粉、虾饺、烧卖以其独特风味令慕名而来的游客食指大动。著名的“黄埔蛋”更是色香味美,再加上黄埔军校的故事,成为广州的一道名菜。

烹茶、听曲、观花、抚琴……黄埔村履仁巷里的紫霞居古乐悠扬,这里正在上演一场春日雅集。琴箫爱好者身着古装,轮番登台献艺;台下坐满了慕名而来的观众,乐声、掌声、笑声此起彼伏。

村里人告诉记者,紫霞居原为清代绣花社,本是冯氏家族的旧宅。近年来,冯氏宗亲完成紫霞居的修复工作,并引进了“广州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大强,将其打造成岭南箫笛文化艺术空间紫霞居分馆,陈列于此的各种笛箫、古琴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古村古韵相得益彰。文化名人的汇聚有效扩大了黄埔村的“朋友圈”,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来村定居、创业。

广交会续写现代商贸传奇

历史总是眷恋着这片土地。一百五十多年后,这个当年的外贸重地、名人故里、水乡重镇再次引人瞩目。2001年,广交会会址迁到琶洲,距黄埔村数公里处崛起了一组建筑群——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现代国际贸易盛会在黄埔古港一带找到了交会点,黄埔村一如当年一样,见证着这里上演的现代商贸传奇。

黄埔古村航拍图

▲黄埔古村航拍图

2023年,广交会展馆办展总面积达784万平方米,单个展馆办展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冰岛X18公司首席执行官奥斯卡森已连续参加40多届广交会,尽管公司已经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他依然常常飞越上万公里,从冰岛来到广州。“如果你想做生意,就必须知道发生了什么,而广交会是一个了解最新技术、获取最新信息的地方。”他说。

广交会是中国制造全产业链的集中展示。巴西机械工具经销商若昂·皮埃达德·内托说:“中国制造的质量、性价比和服务领先,中国企业成为我们第一合作伙伴。” 

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透过广交会,我们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中国依然是“链”接全球市场中心的节点。

琶洲成为产业新高地

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科技创新轴”到《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的“活力创新轴”,广州大手笔绘就“创新之城”的主骨架。北起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抵南沙科学城,广州活力创新轴覆盖了黄埔区、天河区、海珠区、番禺区、南沙区。

位于这一条活力创新轴中段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包括琶洲核心片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和鱼珠片区。三大片区覆盖天河、海珠、黄埔,隔江相望、相连成片,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规模效应。

站在新港路邦华环球贸易中心举目远眺,滚滚的珠江和分流的黄埔涌将琶洲岛揽入怀中。沿阅江路从东向西,唯品会、阿里巴巴华南运营中心、腾讯广州总部大楼、欢聚大厦、树根互联、三七互娱全球总部大厦等总部大楼勾勒出琶洲新的天际线。当年黄埔古港所在的琶洲,定位上升为“数字+会展+总部+高端商贸”融合发展的产业新高地,并规划打造人工智能“三算”平台、消费互联网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一跃成为广州新增长极。

琶洲岛东南部,黄埔古港昔日百舸扬帆;琶洲岛中部,广交会如今万商汇集;琶洲岛西部,科企荟萃。黄埔村人敢为人先、勇闯天下的基因融入了这片热土,谱写当代华章。

宋代

如今的黄埔村及石基村一部分在北宋时期已聚居成村;到了南宋时期,黄埔古港已是“海舶所集之地”。

明代

广州外港扶胥镇逐渐泥沙淤积,广州对外港口从扶胥港迁至琵琶洲(今琶洲)和黄埔村一带,亦称之为“酱园码头”。

清代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朝开放海禁,在广州设立粤海关,监管海外贸易,并在黄埔村南边的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1757年,清政府撤销江、浙、闽三个海关,独留粤海关,黄埔古港因此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期。

清代同治年间,海关移到长洲岛,沿用“黄埔”之名。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