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南岭,横亘于湘粤之间,其支脉罗浮山迤逦南行,镶嵌于广州与惠州之间,孕育出独特的岭南风物。自秦汉以来,罗浮山号称“仙山”,入中国十大名山之列。在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罗浮山是“粤岳”,有“岭南第一山”“百越群山之祖”等美誉。罗浮山见证了岭南医药的萌芽、发展与辉煌,留下了陆贾、李白、杜甫、韩愈、苏轼、湛若水、叶春及、屈大均、袁崇焕等文人墨客的经典诗篇。岭南山水之清秀、人文之繁盛,融于一山,蔚为壮观。
▲罗浮山常年云雾缭绕。
仙山得名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罗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唐·李白
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给广东缔造了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先秦时期,百越先民在此掀开了文明的篇章,罗浮山的名声逐渐传播至中原,被呼作“粤岳”。罗浮山常年云雾缭绕,恍若仙境,成了隐士心中理想的修行之地。
浮山泛海嫁罗山罗浮自古称“仙山”
岭南自古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一说,其中西樵就是西樵山,东樵则是罗浮山。“二樵”虽同为名山,但身世截然不同。西樵山诞生自火山爆发,矗立于珠三角平原,主峰大科峰海拔344米,给人一枝独秀之感,所以古人赞其“秀”。罗浮山则另有故事,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使地壳发生断层,形成了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带。喜马拉雅运动(简称“喜山运动”,是发生在新生代的一次地壳构造运动)期间,巨大的花岗岩体受挤压而隆起,经几千万年风雨侵蚀,形成花岗岩穹隆山体,故有俚语云:“罗浮,罗浮,满山石头。”
作为南岭的一条支脉,罗浮山并不孤独。罗浮山山体广大,自粤赣闽三省交界处(武夷山脉最南端)与东江并行,迤逦入粤,经梅州、河源,嵌入广州增城与惠州龙门、博罗之间,绵延数百公里,仅纳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就达214.82平方公里。
罗浮山主峰飞云顶位于山脉最南端,紧邻东江,海拔高达1296米。古人泛舟东江,远望罗浮山,顿觉山势挺拔峻峭,故而常赞其“俊”。
罗浮山因何得名?传说中,蓬莱仙山有座山峰,呼作“浮山”。它漂洋过海而来,与博罗的罗山相会,由此形成了罗浮山。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在《山记》中写道:“罗山自古有之。浮山本蓬莱之一峰,尧时洪水泛海浮来傅于罗山”。民间也流传着浮山泛海嫁罗山的诗:“浮山泛海自东来,嫁与罗山不用媒。合体真同夫与妇,生儿尽作小蓬莱。”故此,罗浮山又有“仙山”之称。
▲摄影作品《登峰相见》
被司马迁呼作“粤岳”入十大名山之列
美丽的传说虽然不反映史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罗浮山的“仙山”气质。作为珠三角的一道绿色屏障,海风与气流在此抬升交汇,罗浮山常年云雾缭绕,仿若仙境。这里物产丰富,孕育出独特的文化。
2000年,广惠高速施工时,包含300余座古墓的古墓群在惠州横岭山被发掘出来。这个古墓群占地8000多平方米,是当时广东已知最大的先秦古墓群。这一重大发现震惊了考古界,被列入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有人提出,这或许意味着先秦神秘的“缚娄古国”重见天日。东晋王嘉曾在《拾遗记》中写道,周成王时,“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据载,“缚娄古国”是春秋时期罗氏所建之国,位于东江流域,辖地在今惠州、东莞、深圳一带,在公元前337年后消失。
直到目前,尚无实物证据证明这座古墓群是缚娄古国的遗迹。不过,考古人员发现,这座古墓群的布局颇有特色:墓葬一律朝东,整齐排列,有大件青铜器的墓葬主要在山腰以上或山脊上,而平民墓葬基本位于山下。古墓群中出土的铜甬钟和鼎等的造型和纹饰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尤其是楚文化的特征。由此,今人不难想象,先秦时,这里的先民和中原已有文化交往。
▲罗浮山的植物——臭茉莉
得益于与中原的交流,罗浮山成了中原人最早熟悉的岭南地标之一。秦统一岭南,南海郡设有傅罗县(扶、缚、傅同音,罗与娄同音,“傅罗”后演变为“博罗”)。西汉初年,陆贾奉命出使南越,成功说服赵佗归汉。陆贾在岭南时,曾到罗浮山“打卡”。他北归后撰写《南越行纪》,说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这是罗浮山之名第一次见于古文献。
从此,罗浮山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原名士。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浮山逐渐被一代代隐士青睐。这里错落分布有432座山峰(包括80多座逾千米的山峰)、980多处飞瀑名泉、18处洞天奇景、72个石室幽岩,正是“修仙问道”的理想之所。汉代朱灵芝(祖籍大宛)是罗浮山开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较早在此修行,还留下了朱子庵等实物遗迹。民间传说朱灵芝有青精饭方,既能一日九食,又能终岁不饥。这些传说为罗浮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罗浮汉佐命南岳,天下十山之一”。汉代太史公司马迁妙笔一挥,将罗浮山推上了岭南群山之巅的宝座,冠以“粤岳”之美名,使其成为岭南第一山。
药香氤氲
欲从抱朴传家学,应怪中郎得异书。待我丹成驭风去,借君琼佩与霞裾。——宋·苏东坡
从晋代开始,罗浮山逐渐成为道教名山。约1600多年前,道教丹鼎派创始人之一、医药学家葛洪与其妻鲍姑移居此处。他在山中云深之处遍尝百草、施药于民、修道炼丹,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等道教哲学理论和医学著作,为岭南医学写下一段传奇。
▲葛洪画像
罗浮山中“顾盼皆药”成就葛洪医药传奇
据相关资料记载,葛洪曾两入罗浮山。
晋惠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东晋丹阳句容人(今属江苏)葛洪受好友邀请,来到广州,准备大干一场。谁知,好友忽然遭人所害,他觉得自己已看破红尘,决心隐修。为此,他来到罗浮山栖隐学道,采药炼丹。其间,他与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成婚。两人犹如一对“神仙眷侣”,精究医药,为百姓治病。之后,葛洪返回故里。晋成帝咸和七年(公元332年),葛洪为寻求丹砂举家南下,行至广州时,被刺史邓岳留下,后隐居罗浮山,炼丹修道,著述不辍,终老山中。元代画家王蒙的传世之作《葛稚川移居图》就描绘了葛洪夫妇迁居罗浮山的场景。
罗浮山的独特风物成就了葛洪。罗浮山堪称一座天然的“岭南中药宝库”。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植物多达3000种,有1600多种药用植物,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18%。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述了罗浮山丰富的中草药,“篱陌之间,顾盼皆药”。葛洪在此隐居30多年,行医采药、炼丹修道、著书立说,传下《抱朴子》《药仙》《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著作。
《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二字,寓意此书可以放在袖内肘后,随时可以拿出来翻看。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是葛洪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其中记载有狂犬病、疟疾等疾病的疗法,在我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均属首次。
▲稚川丹灶所在地相传是葛洪炼丹之处。
在广东的湿热天气里,葛洪配制中草药,煎煮成茶水,施于百姓,防病治病。有学者说,广东凉茶的源头可追溯至此。葛洪还采集罗浮山药材,炼得一种芳香液体,对寒热肿痛、无名肿痛等岭南常见疾患具有很好的疗效,在葛洪古方的基础上,明代罗浮山天华宫(今黄龙观)的陈伯辉反复试验和改进工艺,最终炼出药性平和、内服外用俱佳的百草油,不仅成了岭南百姓的居家必备良药,还远销海内外。
葛洪的妻子鲍姑同样医术精湛,尤其擅长灸法。《肘后备急方》109个针灸方中有90多个为灸方。后人因此认为,《肘后备急方》是夫妇同心合作的产物,“神仙眷侣”留下一段佳话。
葛洪不仅在罗浮山书写了岭南医药的一段传奇,还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发展了老子的道家玄学,并将儒家忠孝仁爱的精神纳入道教体系,代表作《抱朴子》对岭南道教产生了重要影响。葛洪修建了冲虚(南庵)、白鹤(东庵)、孤青(西庵)、酥醪(北庵)四庵,并在四庵收徒讲学。冲虚观后来成了岭南道观的祖庭,罗浮山由此成了岭南道教的发祥地。
有意思的是,葛洪在岭南时还研制了飞车。《抱朴子》中有一段记载:“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还剑以引其机……上升四十里。”有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关于运用螺旋桨产生上升力量原理的最早发现,并根据他的描述复原了所谓“飞车”,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曾展出过葛洪飞车的复制模型。
▲罗浮山上,千年人面子树被精心保护了起来。
洞天药市居粤东四市之首海内外客商云集岭南
丰富的药材资源以及葛洪的医学创举与济世情怀,让罗浮山的声名更上一层楼。
葛洪之后,弟子黄野人接过其衣钵。相传,黄野人原名黄(皇)初平,后来吃了葛洪留下的仙丹,成了神仙。黄野人在民间行医济世,人称黄大仙。今日,广州、香港均有黄大仙祠,祭祀的正是黄野人。
在唐代,武则天、唐玄宗曾派人到罗浮山寻药。唐代后期,罗浮山一带开始了以寺观为核心的大规模农田垦殖,种植包括药材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宋代,罗浮山冲虚古观附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药材集散地,岭南最大的中药材交易集市就此诞生。
▲冲虚古观
清初大儒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述了广东四大市场,有“一曰药市,在罗浮山冲虚观左,亦曰洞天药市”之句。“洞天药市”与广州花市、合浦珠市和东莞香市一起被称为岭南四大集市(粤东四市),其中,罗浮洞天药市的规模最大。鼎盛时,罗浮药市绵延数里(从朱明洞至今山下澜石村,绵延约5公里),入市者盈万,岭南乃至东南亚的药商云集于此,往来不断。
时光荏苒,药市的喧嚣声虽已消逝,但痕迹处处留存。葛洪创建的冲虚古观旁有新立的“洞天药市”牌坊,又有呈八卦状的洗药池,旁边立有一石刻,曰:“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冲虚古观旁有稚川丹灶,相传是葛洪炼丹之地,由二十四条青石砌成,四角有云龙浮雕,顶端呈葫芦状,诉说着医药大家的济世情怀。
文脉昌盛
簪笏非素心,泉石有夙约。得所自得生,忘景亦忘乐。——明·湛若水
葛洪和罗浮山相互成就,罗浮山给了葛洪天时地利,葛洪也让罗浮山的名气更上一层楼,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李白、杜甫、刘禹锡、韩愈、柳宗元、苏轼、杨万里、汤显祖、湛若水、屈大均、丘逢甲等写下经典诗篇。明代,罗浮山成了南粤学者传授心学的中心之一,岭南文脉在此绵延赓续。
李白杜甫心向往之瑰丽佳句吟咏此山
在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虽然没有到过罗浮山,却心向往之。
南北朝诗人阴铿未游罗浮山,但慕名写下《赋咏得神仙诗》。阴铿之后,李白、杜甫等纷纷效仿。李白是罗浮山的忠实粉丝,有多首诗歌与“罗浮山”结缘。《留别贾舍人至二首》中有“大梁白云起,飘飖来南洲。裴回苍梧野,十见罗浮秋”之句,说他对罗浮仙境十分向往,希望能见上十次;《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中则有“余欲罗浮隐,犹怀明主恩”之句。朋友岑伦到罗浮山游玩,他又写下《禅房怀友人岑伦》:“婵娟罗浮月,摇艳桂水云。美人竟独往,而我安能群。”寄托思念之余,他不忘遥想罗浮月色。在《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一诗中,李白写道:“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罗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意思是如果他真到了罗浮山,也许就留在这里不走了。
除李白外,杜甫、韩愈、刘禹锡、谢灵运、杨万里、朱熹等都有吟咏罗浮山的佳作。其中,杜甫在《咏怀二首其二》中写道:“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他人老心不老,希望登临罗浮山,一睹仙山之美。杜牧也对罗浮仙山心生向往,祈愿“自此南走越,寻山入罗浮。愿学不死药,粗知其来由”。
唐代以后,岭南与中原交通更便利,留下的吟咏更多。在《送惠师》一诗中,韩愈就写下了“前年往罗浮,步戛南海漘。大哉阳德盛,荣茂恒留春”之句。
▲罗浮山白莲湖畔的会仙桥
苏东坡迫不及待游览仙山汤显祖绕道打卡罗浮美景
在众多文人中,让罗浮山名扬四海的是苏东坡。
一般人被流放,多会满腹惆怅,但苏轼是乐天派,在逆境中旷达洒脱、随遇而安。他来到惠州后,就迫不及待地游览仰慕已久的罗浮山,并写道:“恰从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诗中的稚川,指的就是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字稚川)。游览后,他意犹未尽,“期以明年三月复来”。他还写下流传千年的《惠州一绝·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可惜,苏轼重游罗浮山的梦想未实现,他在惠州住了两年七个多月,只去过一次罗浮山。苏东坡在惠州的行动是受约束的,没有官府的同意,他不能出城,要想游览罗浮山,必须要有官员陪同。可惜的是,苏轼一直没有找到官员陪他重游罗浮山。
虽然只去过一次罗浮山,但他吟咏罗浮山的佳句比比皆是。有统计显示,苏轼笔下,与罗浮山相关的作品共49篇(首),包括29首诗、1首词、18篇文、1篇铭,其中有“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的诗意,也有“何人守蓬莱,夜半失左股,浮山若鹏蹲,忽展垂天羽”的奇妙。他还把自己酿的酒取名“罗浮春”,用“一杯罗浮春”来招待远客。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苏东坡都有“兼济天下”的积极心态。苏东坡看到,惠州西湖平湖门到西山之间的湖面上,一座木桥屡修屡坏,过桥者步步惊心,而东江与西枝江汇合处的小桥也毁损严重,百姓往来不便。宋绍圣二年(1095年)冬天,他与罗浮道士邓守安修筑东新浮桥,又与栖禅院僧希固筑西湖西新长桥。当资金短缺时,苏轼将其最值钱的东西——皇帝赏赐的犀带捐出;资金还不够,苏东坡又给远在筠州的弟弟苏辙写信求助。翌年六月,东、西两桥完工,西新桥更与其所在的苏堤构成了惠州西湖风景名胜之一——苏堤玩月。
与苏东坡“意气相投”的还有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明万历四年(1576年),汤显祖北上山东,偶遇东莞文人祁衍曾,得知罗浮之美,从此对罗浮山念念不忘。当被贬徐闻、途经广州时,他没有直接去徐闻,而是反向绕道,游览罗浮山。
汤显祖攀登罗浮山后,写下十八首(篇)诗赋。后人从诗中得知,汤显祖是连夜出发的,可见其心情之急迫。汤显祖在罗浮山待了五日四夜,曾夜宿飞云顶,并连夜写就长达两千二百余字的《罗浮山赋》。
汤显祖还被“罗浮梅花”这个传说打动了。相传隋朝官员赵师雄游罗浮山,遇一美女,遂饮酒交谈,赵醉酒后醒来发现自己睡在山中一棵梅树下。汤显祖受此影响,写下“夜酒朱明馆,参星倚户开。梅花须放蚤,欲梦美人来”之句。这个传说,后来还成了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渊源和素材。
▲朱明书院前立着湛若水的雕像。
湛若水山上传授心学罗浮书院群成学术中心
除了吸引文人墨客前来吟咏,罗浮山还是岭南学术中心。东樵罗浮山成为岭南理学名山的时间比西樵山更早。据史料记载,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博罗县主簿罗从彦在罗浮山创建钓鳌书院,传授二程理学。
到了明嘉靖年间,湛若水在罗浮山创建朱明、青霞、天华三座书院,传授心学,罗浮山成为宣扬儒家理学的名山。在湛若水的带动下,他的门生弟子大多都在罗浮山聚徒讲学。据明嘉靖年间戴璟所著《广东通志》记载,嘉靖年间,广东八州府共有书院56家,其中惠州有14家,书院之多,仅次于广州,居广东第二。屈大均称:“是时湛甘泉(若水)治朱明,方西樵(献夫)治金牛,其后黄泰泉(佐)治泰霞,庞弼唐(嵩)治黄龙,叶絅斋(春及)治石洞,于时讲学之盛,海内莫有过于罗浮者。”罗浮山书院群成为当时有名的学术中心,对中晚明惠州地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涌现了代表着明代最高学术水平的群体。湛若水的弟子、惠州籍的叶春及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叶春及写下《石洞集》,被收入清代《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编撰官纪晓岚评价:“(叶)所作政书,井然有条。文章差近平直,而亦明畅。”
千年传承
前年往罗浮,步戛南海漘。大哉阳德盛,荣茂恒留春。——唐·韩愈
千年岁月悠悠,罗浮山下四时常春。葛洪悬壶济世的情怀一直在鼓励后人,岭南人敢为天下先的基因也在代代传承。
罗浮山下四时春千年守护岭南人
罗浮山上,冲虚古观一侧有一幢修葺一新的建筑,大门正中挂着屠呦呦所书的“葛洪博物馆”匾额,游人纷至沓来,品读葛洪夫妇的生平事迹、著作,了解其医学贡献。葛洪的智慧为今人提供灵感的故事让游客感慨万千。
时光回到1969年,屠呦呦接受了国家中草药抗疟研究的任务。在最初的实验中,治疟效果并不理想。面对研究困境,屠呦呦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启迪了她。她突然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这一灵感打开了思路,她最终成功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拯救了无数生命。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葛洪悬壶济世的精神代代传承。如今,来自广州的中医每周六都会齐聚罗浮山,开展义诊,把脉诊断开方,不收取分文。
▲人们在青山绿水间放松身心。
罗浮山的独特风物吸引着后来者效仿葛洪,走进山里。江西农业大学的专家林勇自2012年以来,连续多年在罗浮山开展亚热带植物多样性调查。徐文祥是一名研究生,他的曾祖父徐如托、祖父徐寻芳、父亲徐益成都是罗浮山的守护人。如今,徐文祥接力守护罗浮山,他调查罗浮山的植物资源,协助父母对树龄约1260年的人面子古树进行体检,计划用人工手段迁地保护与抚育中草药,续写四代人守护罗浮山的故事。
像徐文祥一样走进罗浮山的年轻人还有很多,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已获评省级自然教育基地,保护区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学子的研习基地。
罗浮山下,惠州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历久弥香。20世纪80年代,罗浮山下“一县五药厂”誉满全国。始建于1969年的罗浮山国药,拥有罗浮山百草油、罗浮山风湿膏药等“非遗”产品,又通过中医药科技创新,成为一家现代高科技制药企业。
罗浮山还成了中医科学大会永久会址,第三、五、八届中医科学大会在此召开。在2022年举行的第八届中医科学大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国医大师、知名专家等齐聚罗浮山“论道”,共商中医药传承的创新发展,成为中医学界的盛事。
历经千年,以罗浮山为代表的岭南医药故事仍在继续……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