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区政府近年“一换一”等政策推动下,加上牌费及燃料成本等因素,电动车数量增速惊人,惟充电设施始终未能跟上,令普及化进程仍然受阻,商用电动车发展步伐尤其缓慢。社会不断有声音要求加快增设充电设施,商界亦发功推电动车充电服务市场化,望能突破发展困局。
截至今年7月底,香港整体电动车数目为约98400辆,占所有车辆总数约10.7%。根据仲量行报告,从2021年到2024年,电动车数量增长了约3.8倍,预计到2027年底将达到15万辆。
为推动电动车的普及,港府多年来推出一系列政策和补贴,如《香港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和“EV屋苑充电易资助计划”等,为电动车及充电设施的扩展提供支持。同时还提出了在2027年投入约3000辆电动的士和约700辆电动巴士,以及在2035年前逐步淘汰传统燃油车的目标,进一步推动电动车的需求。
在各种有利条件下,私人充电站明年有望超过15万个,足以满足私人电动车需求。惟商用电动车充电设施的供应却一直滞后。尤其是电动的士的增速,已远超充电设施的扩展速度。现时的士业已购入200辆电动的士,但市区尚未有的士专用充电桩,需与全港电动车共用仅约1500个快速充电桩,影响车队的电动车数目扩张。报告预计到2026年第3季度,可能出现电力供应缺口,这将对商用电动车的发展造成制约。
究其原因,主要是充电基础建设不足、成本高所致。电动车充电设施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位处现有物业包括政府停车场、购物中心及商厦等的电力基础设施,可能需要大规模升级,安装和运营充电设施的成本也相对较高,除令投资回报期可能较长,更需电力公司、业主和充电桩公司达成共识;至于露天位置的充电设施,如需改变用地用途,亦需要路政署及城规会的配合,因而令不少投资者却步。
不过,从商业角度看,安装充电桩的潜在市场庞大。政府订下政策,2035年后不准新汽油车注册登记,即未来本港车辆须全面转为电动车,全港逾90万辆私人汽车都需要充电桩,需求将会爆炸性急升,潜在市场达到100亿元以上。
本港充电设施现时仅约4万部,当中只有8730个供公共使用,其余均为私人充电设施。而政府目标在2027年中之前,将香港公共和私人充电停车位的总数提升至约20万个,可见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随 电动车充电设施需求不断上升,这些充电设施已被视为一种增值服务,可以增加人流,从而促进商厦和购物中心内其他服务和产品的销售,而重视ESG的租户亦倾向租用备有电动车充电设施的写字楼,因此安装充电设施,已成为提升物业吸引力和价值的手段。
报告建议,房地产业主和投资者可以通过改装现有物业来迎合电动车充电需求,有望带来高达20%的潜在收益率。针对商用电动车,应优先考虑在物业中增设快速充电站,并採用先进的充电技术,如智能充电管理系统,以提高充电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
业主和投资者可考虑善用政府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降低充电设施建设成本,或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充电设施的建设;并探索与电动车制造商、电力公司等合作机会,开发新的商业模式。
投资者若想在市场分一杯 ,需有通盘策略,包括选择战略性地点,如在中高端住宅区设置充电设施,或与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将充电设施作为增值服务提供给住户。
除了物业改装,推动加油站转型是不可或缺,现时只有少量传统加油站设有充电桩,电动车车主被逼在私人或公共设施充电。政府去年7月修改油站地契条款,鼓励油站加装充电站,料数年内会有200个商用车充电装置在油站落成,期望政府未来能有序将更多加油站转型升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电动私家车数量急增,相关维修服务也变得更为重要,本港汽车维修业目前缺乏这类人手,须加强培训,以应付未来急增的需求。
要令电动车在香港成为主流,政府必须尽快解决痛点,提供更大诱因及政策配合,如给予优惠地价设立充电站,带动私人市场参与建设充电设施;同时也要向商用车提供资助协助转型,再配合完善的城市规划和充电网络,才可事半功倍,使香港能达致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蔡晋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