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广袤乡村遍布着别具一格的中秋习俗,如拜山祭祖、舞龙、舞火狗等,从中也可一窥惠州民俗文化中多种文化形态兼容的地方文化特性。
每年中秋,惠东县高潭镇上空明月高挂,村民手舞“长龙”穿街走巷,鞭炮齐鸣,鼓声大作,整个小镇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裹。据悉,当地中秋舞龙已延续200多年,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承传当地一个武举人为庆祝衣锦还乡,召集族人在中秋之夜舞龙,之后舞龙活动便相传下来。
▲月圆中秋夜,龙门蓝田瑶乡上演神秘独特的“舞火狗”。林志华摄
远在200公里之外的龙门县“北大门”蓝田瑶族乡,则是上演独具特色的“舞火狗”。当夜色降临,篝火燃起,少女们全身插满香火,唱着古朴的歌谣,迈着矫健的步伐,队伍蜿蜒起舞,欢呼声不断……神秘独特的“舞火狗”,吸引不少珠三角游客慕名而来。相传,先祖靠狗奶养大,要瑶民永记狗作为“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团圆节(中秋节)之夜,举行舞火狗活动。舞火狗既是一种瑶族对狗图腾的崇拜礼仪,又是瑶族少女的成人礼仪,每个少女要参加2到3次的“舞火狗”方能向族人宣示自己已经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
在惠城区横沥镇,依着东江而居的数万客家人“八月都是节”,中秋当天更是开怀畅饮。
在博罗凤安围,嫁进来的媳妇在八月十五期间要为娘家人“送中秋”。出嫁女在八月初一至十五期间,一定要送完“中秋”,即中秋节期间要到娘家去送月饼或者水果等礼物。如果“送中秋”者未生过小孩,娘家人要买一对灯笼给她带回婆家,把灯笼挂在门上,意指明年要生小孩;如果是生了孩子的,娘家人也要买一对灯笼送给女儿带回给小孩玩。在惠阳最大的围屋——崇林世居内,每逢中秋便开展妇女专属的“伏三姑”活动。晚上,在禾堂摆上四方桌,每桌边坐一妇女,在禾堂边烧三支香。由一人在桌边请神,伏桌的人中有的就会唱,也有其中两个对唱或由桌旁其它人诱唱。唱的内容有游耍、读书或苦楚之类内容。伏唱者唱到兴奋时,会手舞足蹈,唱够数个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