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届皇马”之称的董之英中学漏报学界足球赛,令学界赛事成为大众焦点。 有业内人士指,近年学界更重视体育发展,但各校投放在体育培训的资源更见悬殊,而俗称“买人”的情况更见猖獗,部分学校为了争取佳绩,向精英学生招手,提供奖学金等吸引其“转校”。 要学界竞技和学校普及并行,有教练认为,最基本可以从比赛制度和教练专业化两方面着手,让学生跟技术层面相若的球员切磋。 中国香港学界体育联会(学体会)曾有意把各项精英赛决赛,集中以综合运动会形式举辨,打造港版“迷你奥运”。 消息指,该会正积极规划,惟因场地安排等问题,目前未能公布相关细节。
▲职业运动以外,学界体育场上的气氛同样炽热。
职业运动以外,学界体育场上的气氛同样炽热。 近年教育界更重视体育发展,运动风气盛行,香港健身Guide主席邱益忠指,现时学界感觉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篮球教练刘嘉豪指,疫情前已见不少学校开始筹组校队,“以往好多学校有男子队,现在女子队都越来越多。” 然而,据他留意,各校投放在体育培训的资源更见悬殊,在球员质素和训练量上有很大分野。
忧与体育普及渐行渐远
有业内人士认为,资源投放与学校的办学政策有关。 他不讳言,学界之间俗称“买人”的情况更见猖獗,部分学校为了争取佳绩,向精英学生招手,提供奖学金等吸引其“转校”,“有些小学生踢足球踢得好,中学就主动接触提供‘有条件取录’,甚至有些中学生在初中表现出色,因而被招揽,于高中转校为新校队效力。” 有体育科教师亦言,有学校只在乎球队表现,却不规管学生的操行和成绩,情况并不理想。
香港教育大学健康与体育学系副系主任雷雄德博士认为,现时学界比赛只能推广竞技运动,要达至体育普及化,尚有一大段路要走。 他指,参与校队的学生,实际只占全体学生的10%至20%,惟学校推广体育,应要照顾所有学生,“理论上全体学生要有恒常运动,强身健体,不一定要比赛; 当然胜利可以是目标,但落败也不要紧。” 他指,学界竞技和学校普及两条路,理论上应该并行,实际上已渐行渐远。
有业内人士认为,最基本可以从比赛制度和教练专业化两方面着手,加强推广。 近日学界出现两场分差极大的篮球赛,胜方皆取得过百分,负方却只有个位数得分,刘嘉豪直言,分数差距反映学体会在安排比赛上可以做得更好。 他举例,以往部分地区不够参加人数,会把比赛从原本3个年龄组别(甲组、乙组及丙组),重新组合为高级组及初级组,但学体会自2023至2024学年起启动合并程序,部分项目的港岛区及九龙区赛事将合并成一区,形成许多强校对弱校的情况。
检讨赛制安排及教练操守
他认为,各校的球员质素和训练量有异,强弱对垒无可避免,但学体会可以考虑再细分组别,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比赛,跟技术层面相若的球员切磋。 他又指,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都会限制球队不能作全场防守,而令对方球员无法过半场,“在学界场上全场紧逼人盯人,弱队被‘大炒’都不太高兴,若然限制作区域联防,大家都有机会,才能建立良好的打球文化和气氛。”
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反映,坊间部分教练球技了得,但教学操守欠奉,曾听见外判教练带学生出外比赛,在场边说脏话,“职业比赛场上偶尔听到一两句脏话,大家都会‘只眼开只眼闭’,但当对象是学生,就不能接受。” 雷雄德指,教练工作以往都是由学校老师兼顾,“体育老师对于同学在校内的生活和学习表现皆了如指掌,若然出外比赛,就会更全面看到学生的成长过程,再加以协助。” 他续指,外判教练只知道学生在球场上的表现,未必全面了解学生,认为政府常提倡“体育专业化”,建议所有入校教练必须达至一定专业水平,例如要有学位,甚至参考中医表列制度,资深教练可以通过评核,以年资及过去的教学成绩作证明。
邱益忠指,学界场上不时出现同出师门的队伍对垒。 刘嘉豪补充,普及化也跟产业化有关,但现时香港职业球队数量有限,对比台湾发展至学界球队也有细分不同岗位,如教练、助教、体能教练,甚至物理治疗师,香港仍有大量空间发展。
办迷你奥运场地安排待决
为加强学界热度,学体会去年底曾有意把各项精英赛决赛,集中以综合运动会形式举辨港版“迷你奥运”。 参考2024至2025学年的精英赛时间表,手球、篮球、足球、排球及田径精英赛皆同于明年3月落幕。 消息指,学体会正积极规划上述综合运动会,惟因场地安排等问题,目前未能公布进一步细节。 多个业内人士皆表示欢迎,但冀学体会从运动员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身兼多项运动的情况,加以调节。
刘嘉豪指,综合运动会或有望加强学界比赛的可看性,但同时忧心参与多个运动项目的学生分身不暇,“学生非专项训练,而是多项运动发展,学体会应从运动员的角度思考,考虑比赛时间会否影响多栖运动员。” 邱益忠亦相信,打造“迷你奥运”也是想吸引市民到场欣赏赛事,假如最终不在周六、周日举行,也难达到预期目的,盼学体会能够平衡各方面作出合适决定。
冀加开赛事 让乙丙小学组发挥所长
近年坊间越来越多校际体育比赛,但大多只开设中学甲组赛事,乙组及丙组的学生甚少参加校外比赛,小学比赛更少。 有体育科老师盼望,年轻学生也有机会累积比赛经验,发挥所长。
北角协同中学体育科主任高煜恒老师指,以往中学篮球比赛只有“三大满贯”,包括学界篮球比赛、学界精英赛和学界篮球马拉松,现时有不少由企业策划或政府拨款的大型比赛,使运动风气更加盛行。 然而,他认为,大多比赛只开设甲组赛事,全因为大众关注度较高,但乙组、丙组,甚至小学组,甚少校外比赛的经验。 他直言,部分学生苦练一整个学年,最终只参与1至2场初赛后无法晋级,就结束赛季,十分可惜,同时或会令学校减少投放于该项目的资源。
若然要再进一步推动运动普及化,他希望,比赛安排可以做得更周全,让各个年龄组别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所长。
职业球队学界“拣蟀”无可避免
职业球队教练到学界精英赛“提拔”新星非新鲜事,有学者认为,情况无可避免,但学界比赛是培养学生运动的教育活动,首要目的并非成为打造职业运动员的“舞台”。 他希望,教师及教练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本,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运动观念。
教大健康与体育学系副系主任雷雄德博士指,职业球队教练到学界观赛、物色新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参加学界比赛的学生约是15岁至18岁,总会都要寻觅代表队成员。” 他指,与职业足球队在赛事致力争胜,赢取奖金相比,学界赛事除了输赢,更重要是体现奥林匹克的3大价值,包括卓越、尊重、友谊。 他举例,在职业球赛上,常有球员做出“不君子”的行为而领红牌出场,但学界比赛不同,老师及教练必定要教导学生。 他亦形容,现时学界比赛的情况有些“尴尬”,因为比赛是教育活动,与校内班际、社际比赛如出一辙,应否引导学生未来做职业运动员,仍有讨论空间,而精英赛亦非百分百“打捞”到所有表现杰出的学生。
他认为,部分媒体利用“复仇”等字眼,形容学生重遇过去战胜自己的对手,不太妥当,校方应该主动跟学生讲解,即使遇上曾经击败自己的队伍,也要尽力发挥,以“胜利”为目标。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最权威的香港本科升学资讯!10月19日,星岛新闻集团携香港各大高校,在深圳举办香港高等教育博览会,推介优质香港高等教育资源。名额有限,请点击链接填写资料,及早获得参加机会。
https://www.wjx.top/vm/QkvSl2q.aspx
报名人数众多,会有资格审核环节,请务必认真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