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人刘墉非“罗锅形象”

2024-10-04 10:56

清朝入关之后,承袭明朝的官职制度,也没有设置宰相一职。但是,清朝设置了内阁大学士相当于丞相。内阁分为三殿三阁,从高到低依次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每一阁都设置一名大学士。

但是,内阁大学士,起作用的时间并不长,雍正时期,军机处成立,内阁大学士彻底成为文人的一种荣誉而已,本质上是一个摆设。刘墉,为东阁之首,排名最低,也无实权,也没有多大的政绩,用“宰相”来形容刘墉,完全是艺术创作而已。从根上说,刘墉带不起“宰相”的帽子。

另一个问题,刘墉到底是不是“罗锅”呢!这个更是一个无稽之谈。

清朝选拔官员,是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度的。其中“身、言、书、判”四个标准,是参加笔试、面试之前,所有考生必须经历的审核。

所谓“身”,那就是形体,所有的官员必须五官端正,不能有大的缺陷。

“言”,要求说话必须利索,口直不清,结巴,根本就不能在仕途有所发展。

“书”,写字必须工整漂亮,大家试想一下,如果给皇帝上奏章,写得乱七八糟,不堪入目,会有甚么后果。

“判”,官员必须思维清晰,善于分析问题,不能耽误朝廷公事。

从这个四个前提之下,如果刘墉是一个罗锅,他必定过不了“身”这一关。而且“身”是四关之首,这里过不了,刘墉写着再好,思维再敏捷,口吃再伶俐,都没有机会参加后面三个审核。

根据历史记载,刘墉是通过乾隆十六年科举出仕的,属于典型的“科甲出身”,因此刘墉必定不是罗锅。

大家试想一下,即使刘墉过了“身”这一关,后面笔试、面试众目睽睽之下,也不可能蒙混过关。另外,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大清的名臣,绝不会为了这个去走后门。科举制度中,还有一个规定,如果三科不中,还可以参加“大挑”。这一科非常的有意思,唯一的标准就是“相貌”。其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其中“同”是指长方形脸,“田”是指四方脸,“贯”是指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的肥胖。这四项合格之后,进入候选行列。

“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大。如果有这四个中的一条,直接名落孙山。从各种制度上来看,大清朝选官,是非常注重面子的。

刘墉就算不是一个帅哥,但是能够中举,因此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弯腰驼背的“罗锅形象”。

其实,刘墉被称之为“刘罗锅”是有典籍记载的。《清史稿》中记载,有一次上朝,嘉庆看到刘墉背有些陀,于是说了一句戏言,笑称他为“刘驼子”,在民间“驼子”就是“罗锅”的意思,“刘罗锅”这个诨号,就被传开了。

大家要知道,嘉庆时期,刘墉已经80多岁,有点驼背是很正常的事情。

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影视剧称刘墉为“刘罗锅”,不能说是全部错误,只是在时间有一些距离而已,并将概念提前使用。80岁刘墉才被称之为“刘罗锅”,而影视剧却将“罗锅”一次,用到刘墉的一生之上,是一种偷换概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