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早前提出“控烟十招”,包括全面禁止管有另类吸烟产品、禁止加味烟、扩大法定禁烟区等,争取年底前向立法会提交修例建议。为了维护公共卫生而适度加强控烟力度,这个大方向没有人会反对,惟政府方案似乎过于激进,不留余地,没有充分顾及当前经济复苏乏力、酒吧业界经营困难之现实,也没有考虑部分市民和游客的客观需要。希望政府在提交修例建议前,充分评估修例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争取一个比较合乎现实的方案。
香港吸烟率远低于京沪深
香港1982年订立《吸烟(公众卫生)条例》以来,当局以多管齐下、循序渐进的方式推动控烟工作,令本港吸烟率由80年代初的23.3%逐步下降至目前的9.1%。从上述数字可见,本港控烟工作成效非常显著,是国际上成功控烟的典范。在这个基础上,本届政府还想更进一步,争取明年吸烟率跌至7.8%。
平心而论,相比北京(19.9%)、上海(19.4%)、深圳(16.9%),目前香港吸烟率已是非常低,和新加坡(8.8%)相比亦毫不逊色。
近年,新型烟草产品层出不穷,市面出现了薄荷烟、糖果烟、水果烟等“花款”。由于“口味”较传统香烟为佳,确实对年轻人和女性有一定吸引力。为了保障巿民健康,减少烟草产品对社会的祸害,主流意见并不反对政府适度加强控烟工作,但“去得太尽”却是另一回事。
近期Outback、华润堂等连锁店先后减分店及结业,反映本港整体营商环境尚未从疫情之中恢复过来。香港酒吧业协会主席钱隽永向《星岛》表示,本港1300间酒吧当中,约200间设露天室外位置并售卖水烟,卖水烟占相关商户生意额一半。假如贯彻落实政府的修例建议,禁止水烟加入其他味道,毫无疑问会打击相关酒吧的生意。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当局暂缓立法一、两年,待经济好转后再规管也不迟。
值得注意的是,倘若政府“企硬”,受打击的绝不限于酒吧。目前内地逾3亿人有吸食香烟或电子烟的习惯,港府一旦禁绝电子烟等另类烟,可能会影响他们来港旅游的意欲,连带影响零售业、饮食业的表现。同时,由于内地并未“一刀切”禁食或管有电子烟,香港“企硬”全禁或会导致平时甚少北上的本地烟民前往深圳“吞云吐雾”。
“企硬”势重创酒吧生意
政府近年力谷夜经济,但酒吧、餐饮业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政府应想方法支援业界,例如在《施政报告》降低烈酒税,带动酒吧业生意之余,旅游、饮食、批发零售业界也能受惠,而非在经济困境下再施加限制,反令业界更难经营。正如行会成员兼饮食界议员张宇人日前指,政府最紧要是“唔好搞坏营商环境”,例如立法。
除了“企硬”全禁,难道就没有柔性措施吗?放眼国际,不乏可供借镜的例子。东京的控烟政策虽较香港的严厉,但容许民众吸食和买入电子烟,为烟民保留一定选择权;当地政府亦在地铁站周边等公众地方,设置“指定吸烟场地”,既为烟民提供便利,亦有效保障不想吸二手烟的民众。假如香港想保持对游客的吸引力,东京的做法值得仿效。
特区政府寸步不让,出发点是为了保障市民健康,减低社会医疗成本。但成熟的公共政策应该尽量考虑不同因素,照顾不同持份者的利益,业界的生计、市民和游客的选择权不应被弃如敝屣,不应为追求吸烟率KPI而忽视社会反对声音。
此外,“严打”另类吸烟产品,可能弄巧成拙,令私烟问题更严重,到头来窒碍政府的控烟大计。希望政府在推动控烟政策时不要操之过急,所谓事缓则圆,当局可考虑在社会上展开讨论,让业界、市民和其他持份者就政策力度、过渡安排发表意见。只有这样,控烟政策才会更为圆融,更能充分平衡各方利益。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