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失传到创新发展,惠州木雕传承之路渐宽

2024-11-08 13:50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难成品。”一块平平无奇的木料,经过手艺人的精雕细刻、耐心打磨后,便能华丽变身为一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这就是木雕。在惠州,木雕是一门传统手工技艺,其长期广泛地流行于民间,具有典型的“客潮惠味”,并以精湛的工艺制作、丰富的题材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享有盛名。

▲惠州木雕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多样。受访者供图

▲惠州市博物馆馆藏清代木雕精品《八仙》。受访者供图

过去,从古朴的门窗到精致的家具,再到寓意吉祥的摆件,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发现木雕的影子。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惠州民间掌握这项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去年10月,惠州木雕工艺被列入惠城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尽管如此,惠州现代木雕匠人们仍在坚守与传承古老技艺精髓,同时巧妙地将现代审美观念与创意灵感融入其中,创作出千姿百态、别具一格的木雕工艺品,让观者在赞叹之余,也能体会到传统技艺与现代风格完美融合的艺术魅力。

位于惠城区水口街道机场路,有一间手工木雕工作室——格物艺术空间,店面不大,如果没有细细留意的话,大多数人也许不会走进这间工作室。推门入内,可以看到室内摆放着不少用各种木料制作而成的木雕摆件,精美而生动。该工作室的主人骆志平,今年38岁,是惠州木雕工艺非遗项目负责人。

谈起木雕,骆志平滔滔不绝。他说,一块普通的木料,要完成从平凡到非凡的蜕变,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木雕作品,要经过构思、绘画、雕刻、打磨、精修等环节,耗时数月甚至数年。“木料刚砍伐下来时,是不适宜直接使用的。”骆志平介绍,木料要经过时间沉淀,以确保其整体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再通过桐油或石灰水浸泡,达到防虫防蛀防干裂的作用,同时增加其坚硬度、柔韧度,从而为后续的雕刻打下坚实的基础。选定材料后,需要根据木料的形状、纹理、色泽等自然特性,结合自身的想象力,构思出木雕的主题、形态等,并绘制草图,通过将构思中的形象具体化,为后续的雕刻工作提供指导。“其实,构思花费的时间远胜于动手时间,因为要反复揣摩如何巧妙利用木料的自然特性。”骆志平说,灵感突现时,无论是夜半梦回还是日常小憩,都需即刻捕捉并记录,生怕其稍纵即逝。

紧接着,根据草图造型,运用各种雕刻工具,如厚平刀、圆凿等,逐步削减木料,在木料上塑造出作品的大致轮廓。随后,进一步将粗糙的作品细化,灵活运用相应的工具凿出作品要反映的动态及大致线条,并进行精雕细刻。同时,对作品进行打磨,使其变得光滑细腻,达到理想质感。在打磨基础上,对其精细部位或纹路等进行局部修理、加工,确保作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最后,把雕刻完成的木雕作品涂上保护漆或打蜡上光。

至此,一件精心雕琢的木雕作品正式完成,成为传承文化、展现艺术魅力的重要载体。

“寻得一块好木料,并将其雕琢成作品的过程其实是非常享受的。”骆志平说,所谓的榆木疙瘩,其实是有生命的。在雕刻的过程中,仿佛能与其进行无声的对话,达到心灵相通的境界,从而在一刀一刻中保留它原始的韵味与风貌,并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和内涵,让它焕发“第二春”。“在手工雕刻的过程中,蕴含着手艺人的情感、时间与思维,非机械所能及。这就是手工雕刻与机器雕刻的本质区别。”

文/图 杨锦强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