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玩木雕,骆志平曾多次获奖

2024-11-08 13:57

骆志平,出生于1986年,祖籍河源,从小对工艺美术有着浓厚兴趣。其于2004年在惠州市博物馆东江民俗文物馆工作时,结识了惠州民间雕刻师陈远生,通过多次交流,对木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直跟随陈远生学习木雕。

W4

▲骆志平正认真雕刻作品。

“陈远生师傅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雕刻师,周围大小寺院的佛像、梁柱、窗花等绝大多数雕刻作品均出自其手。”骆志平告诉记者,身为那个年代的手艺人,雕刻木作主要目的是养家糊口,以前他常常挑着装有一整套木雕工具的担子走街串巷。

骆志平学有小成后,为更全面系统地掌握木雕技艺,便前往福建、杭州、义乌、东阳、潮州等地进行学习交流。同时收集各种木雕传统技艺资料,购买大量雕刻相关书籍,深入学习研究,使其木雕技艺突飞猛进。

“2007年至2013年期间,木雕市场火热,经常会接一些木雕商品单子,如手串、佛像等。由于重复制作同一类型的作品,雕刻技艺陷入了一个停滞期,难以突破既有的水平框架。”骆志平说。

此时,陈远生也步入晚年,因其小孩不在惠州工作,且深感木雕行业的艰辛,他便将承载其生计的木雕工具及多年积累的雕刻心得,悉数传授于骆志平,希望他能将木雕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为不负师傅的厚望,骆志平尝试各种办法突破瓶颈。“当尝试转换题材时,特别痛苦,如从竹子转至花鸟或鱼虫,发现怎么也雕刻不出来。”他说。

瞬间顿悟  突破瓶颈期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骆志平一直在写生绘画、种养植物的过程中度过,经过长时间思考与尝试,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将二维的绘画转变为三维的雕刻?这一想法的转变,让其慢慢尝试从笔到凿子再到刀,后来一瞬间的顿悟,其成功突破瓶颈期。

“经过尝试,最终雕刻出让自己感觉满意的作品,并在2015年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同时,那件作品也荣幸地被一位收藏家所收藏。自那时起,便更加坚信自己雕刻方向是正确的,也支撑着自己持续在雕刻世界裹深耕细作。”他说。

此后,骆志平多次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各种比赛。据介绍,其木雕作品曾多次获得“金奖”“银奖”“铜奖”,如在2016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获得银奖;2017年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获得铜奖;2017年“弘扬工匠精神-广东省木雕艺术作品展”精品奖评审活动中获得金奖;2020年珠三角工艺美术创作大赛“工美金匠奖”评审活动中获得金奖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