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 在气候外交舞台上,中国越来越有底气

2024-11-14 13:46

英国《金融时报》11月11日文章,原题:中国清洁技术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其在气候舞台上的信心  中国外交官抵达阿塞拜疆,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发出讯息。他们会说,在“现实世界”中,中国着力提前实现经济的低碳化。通过蓬勃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产业,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也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同样的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官员可能会反击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将气候变化谈判与北京的产业政策和贸易做法联系起来的举动。他们也将越来越自信地强调中国为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提供资金的努力。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气候中心总监李硕表示,由于美国政府坚持将气候与贸易问题挂钩,全球气候外交正面临着“更加政治化、更加分裂”的风险,并逐渐滑向“无关紧要的境地”。他说:“中国在拥抱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不是一个政治故事,而是一个‘实体经济’故事。在这场‘实体经济’竞争中,世界哪个地区能胜出?”

北京在气候外交领域的信心与日俱增,标志着经受西方多年施压之后的重大变化。西方政治家曾认为,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需要采取更迅速的行动,帮助世界应对全球变暖问题。

一些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去碳化努力超出了预期,并朝着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迈进。今年7月,中国提前6年多实现了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中国政府提出的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的目标也有望在不久后实现。

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投资也达到了创纪录水平。这得益于对发展中国家的清洁技术投资,以及“一带一路”的支持。北京现在将“一带一路”的重心转到绿色投资方面。

中国今年的排放量甚至可能下降。根据英国气候新闻网站“碳简报”的分析,中国第三季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去年相当,并且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低碳发电量的激增(中国在建的光伏和风能发电项目约占世界总量的2/3)和交通领域电气化的发展。

澳大利亚智库“气候能源金融”的中国能源政策分析师董旭阳(音)认为,电网和储能的巨额投资支持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这意味着煤炭在“不可避免地”被淘汰之前,将越来越多地只作为紧急备用能源。

在中国国内,专家们认为,“双碳”目标承诺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国官员的关注焦点。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崔静波表示,“双碳”目标引起了中国各省市政府之间的激烈竞争。官员们竞相制定更加雄心勃勃的减少碳排放和碳强度下降目标,同时争夺新兴清洁技术产业的投资。对重工业的监管也更加严格,以减少工业污染。

崔静波说:“在‘双碳’目标出台之前,压力来自于(经济)发展。‘双碳’目标出台后,出现了双重压力。一方面,你仍然需要发展。另一方面,你必须以真正减少排放量和强度为目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