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于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上透露,预计本财政年度赤字约为1000亿元(港元,下同),较年初预测的增加一倍多,原因是卖地、印花税、利得税等收入大减。值得注意的是,这个1000亿元财赤是计及发行债券收入和偿还到期款项后的数字,假如不将“发债当收入”,财赤可能更夸张!从这个角度看,香港公共财政确实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局面,未来数年亦不见得很容易就可回复平衡,意味港府和市民可能还要勒紧裤头过日子。
疫情结束以来,人们想像中的全球经济强劲反弹,根本没有发生。IMF最近预测2024、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3.2%,低于2023年的3.3%,较疫前平均每年增长3.7%更是差了一大截!至于香港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复苏步伐不似预期。根据港府11月中发表的《第三季经济报告》,全年实质GDP增长预测已由8月复检时的2.5%至3.5%,修订至下限2.5%,反映香港增长动力不足、市场缺乏信心的客观事实。上述情况之出现,最主要原因是息口依然高企,再加上内地刺激经济措施未能创造持久效应,以致香港资产市场、信贷质素、投资和消费虽略有起色,但终究得不到有力支持。
特朗普势干扰全球经济运作
陈茂波在财委会上提及美国下一届政府的关税和扩张性财政政策,证明他看到要害。事实上,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曾对全球经济正常运行造成颇大干扰,对此大家早已见识过。近日,“狂人”还没上台,便已扬言将向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开火”加征关税。假如他在重新主政后“说到做到”,那对全球经济的干扰和打击一定非同小可。
今年9月,美联储终于开展减息周期,让苦于高息环境的全球经济体松一口气。然而,一旦特朗普的扩张性政策刺激美国通胀,美联储将无可避免要重新考虑减息步伐,势必导致美国和香港息口继续处于较高水平。届时,北都“片区”发展哪怕已经获得工商界签署意向书,但项目招标能否顺利推展,实属疑问。与此同时,原本有意置业、扩张业务的市民和生意人,说不定亦会因息口持续高企而延缓投资决定。上述几个情况,都会令港府在未来几年的卖地等收益,处于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局面。
发债收益仅属江湖救急
也许是为了稳定市场信心,政府在公布本财年预估赤字为1000亿时,多多少少刻意淡化其严重性。近年政府发债后,在会计帐目上标记为“收入”,好处是可以减少财赤数字。但本质上,发债收益是一种江湖救急式的收益,最终是要偿还的,其性质与不必偿还的一般性收益完全不同。若要在不计及发债收入的情况下恢复收支平衡,需时可能不止“三数年”。
短短数年间,香港财政储备已由峰值的1.1万亿元,跌至目前不足6000亿,政府有必要回应市民对公共财政恶化的关切。未来一段时间,卖地收入似乎没有条件大幅增加,而开征新税则可能削弱香港竞争力,那么还有没有方法增加财政收入?撇除仅属权宜之计的发债,政府当然也可从减少浪费、争取节流入手,但这些毕竟不是根本之计。
要注意的是,当前香港所面临的困局,部分原因是高息环境,但更大或更深层的原因,是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开启了逆全球化和中美全面竞争格局,以致香港难以像昔日那样左右逢源。香港要在如此风高浪急的环境中求存,长远之计是要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展新增长点,将香港经济“蛋糕”做大,争取在卖地以外,开拓更多财政收益。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