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日公布《公共巴士和的士绿色转型路线图》,提出以资助形式鼓励业界使用电动车,包括购买600辆电动巴士和3000辆电动的士,涉款约6亿。放眼全球,电动车普及化已成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港府带头提供资助相信可为业界转型创造更大诱因,方向完全正确,绝对值得支持。只是在具体执行上,“充电难”由始至终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即使当局提出在2027年底前于全港加装至少500个供的士使用的“高速充电桩”,也未必足够。
根据统计,香港约有6000辆专营巴士和1.8万辆的士,分别仅1.4%和0.5%属电动,反映这两种交通工具的绿色转型尚处于初步阶段。尽管公共巴士和的士每年碳排放量仅占香港碳排放总量约4%,看似微不足道,但站在对抗全球暖化的立场,进一步提升其电动率,实属应有之义,这样做亦可为将来推动电动渡轮、电动货车、电动旅游巴累积经验。
“充电难”窒碍电动车普及
推动电动车普及化,早已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样才做得好”的问题。从各地经验来看,电动车充电配套设施不足是最主要的障碍,欧洲电动车普及率不及中国,原因之一就是充电基础设施不够。
但具体分析,不同交通工具的情况却不尽相同。单以香港而言,普及电动巴士的难度不算太大,因为巴士站或巴士厂均可设置充电设施,可供电动巴士每晚慢慢充电。相比之下,电动的士的问题则比较大,尽管政府认为全港已经设有1500个充电站,并不存在充电桩不足的问题,但根据业界人士反映,目前市面的充电桩主要供私家车使用,的士专用的却少之又少。不难想象,这种困局一定会影响的士“换车”计划进度。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问题不是今天才出现。早于2013年,香港便引入45部电动的士,但短短6年后便绝迹香港,箇中关键是政府并未兴建足够的充电设施,即使有,亦位处较偏远地区,以致无法引起司机兴趣。这个教训是大家必须谨记的,今后不应重犯。
事实上,的士业界并非没有解决充电问题的积极性。有业界人士透露,年初主动向政府入纸申请在青衣兴建充电桩,但过程中不同部门互相推诿,导致申请迟迟未获批,连累已购买的电动的士无法“落地”。鉴于电动车发展一日千里,当局似乎不应再以常规的官僚程序去处理。假如政府决心加强跨部门统筹,加速审批,相信不会发生一方面鼓励绿色转型,另一方面却阻碍绿色转型的矛盾。
加强跨部门统筹 加速审批
行政长官在2023年《施政报告》中提出,要推动陆上公共运输绿色转型,明言要在2024年上半年内,制订全港公共巴士和的士的绿色转型路线图和时间表。结果,环境局拖到12月才公布。其实,如果决心够大,绿色转型的成绩可以很大——私家车电动化当初也遇到不少阻力,但到了目前,新登记私家车已有7成是电动车,证明移风易俗并非不可能。
对于电动的士的发展,希望政府带头做一个好榜样,省却不必要的官僚程序,加紧改善充电配套,减少车主“换车”的顾虑。当然,政府亦可考虑其他不同供电方法,例如换电。根据上海经验,电动的士只须驶入换电站“换电芯”,2分钟内便可重新上路,比耗时30分钟的充电桩更省时。总之,方法很多,久久为功,只要下定决心就可以了。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