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抒发了诗人屈原爱国主义情怀

2025-01-22 14:21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藉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溶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楚国来统一中国。

诗人被腐朽的贵族集团排斥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之外,他苦闷傍徨地面对着未来。

《离骚》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他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嚣张。它虽是一首抒情诗,却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

《离骚》在艺术上有其独特的风格。它大量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编织幻想的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悟,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

《离骚》采用民歌的形式,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此外,《离骚》还设计了主客问答,且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对后代的辞赋有很大影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