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身上,刻有这样一句话:“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三年,诉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百折不挠的壮丽史诗,镌刻了中华民族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信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根源在于: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了排山倒海的力量,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6年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不仅在军队人数上,还是武器装备等方面,均有压倒性的优势,甚至还有美国撑腰。
所以,蒋介石满怀信心地认为,共产党很快会被歼灭。但是,历史却选择了这个看似“弱小”的一方。而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什么?蒋介石是如何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
张学良曾在晚年的口述历史中给出了答案,在他看来,共产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共产党顺应了民意。
就在国民党的军政高管们忙着敛财、压榨人民、党内派系勾心斗角的时候。共产党人提出了一个口号——“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要统统到农村中去”。
据军旅作家王树增采访回忆,在淮海战役打响的时候,村中一位老人参加了支前大军,为了把炮弹运输给解放军,他推着小车,走了三、四百里的路。遇到雨天,他担心炮弹受潮打不响,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盖在炮弹上。
运到淮海战场后,也没有急着回老家,而是一定要看着炮弹打出去才放心。那时,供应解放军前线的物资运送,几乎全靠百姓们肩挑背负、小车推送。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问淮海战役指挥者陈毅,这场战役是怎么打赢的,陈毅说,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
由于多年的战乱,中国经济遭受极大破坏,农业生产力极度低下,亟待恢复与重建。为了保障农民生存利益,共产党提出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五四指示》,宣布改变过去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将地主占有的土地分配给贫苦的农民。
百姓们有了地,就有了粮,就有了维持生存的根本,此时的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心系人民群众。
后来,仅1000多万人口的“北满地区”,就有40万农民自愿加入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很快改变了东北战场的力量对比。
而反观国民党抓壮丁的强制征兵行为,解放军的士气自然远远压倒敌人,逐渐地,一些国民党军队甚至成建制地投诚。
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是一场提高国内生产力的经济运动,更是一场人民解放运动,这场运动也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可能性。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新的解放区必须着手建立新政权。
而在建立新政权的过程中,创造于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豆选”再一次让基层群众实现了当家做主。
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延安采访时,一位劳动模范老杨对她说,“新社会和旧社会最大的不同是旧社会没有选举,而在新社会每个人都能投票”。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只有实行真民主才能得到真民心。
与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聚“国难财”、争官衔相比,共产党人则表现出对名利的淡泊和事业的忠诚。
1955年,彭德怀、罗荣桓等人听说自己被评为“大元帅”的消息时,他们纷纷直言谢绝;刘少奇、周恩来也纷纷表示不参加评定军衔;许光达作为一名高级将领甚至提出降衔,后来考虑各种因素,还是授予其大将军衔,但在许光达的一再要求下,给他降低了一级工资;徐立清曾在解放战争初期担任正兵团级职务,属于正兵团级将领,按理授予上将,但是在确定授衔名单时,他先后给军委领导写了十多封信,坚决要求降衔。
毛泽东表扬说:“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战争的展厅中,“人民的胜利”五个烫金大字十分醒目。
展厅内一座“人民支前”浮雕,刻画了人民群众与人民解放军勠力同心、并肩战斗的生动场景。
历史可以过去,但不会被人遗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场为人民奋斗、谋幸福的历史。
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所说,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人民军队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人民子弟兵。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