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1月25日发表题为“保育建屋可共存 南生围发展缔多赢”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傅老榕家族和恒基提出的南生围“双生共融”发展方案的城规申请,早前上诉得直,为新界北部湿地发展扫除重要障碍,而发展商表明会以“先保育,后发展”的原则展开保育工程,冀在十年内将南生围一带打造成湿地公园,若能成功落实,意味发展与保育可共存,打破过往拓地建屋的枷锁,缔造多赢局面。
发展商补地价 为北都提供资金
香港经济在七十年代急速发展,不少新界人迁到市区工作,以致南生围不少鱼塘荒废,几十年来一直丢空,变成候鸟天堂,也是市民的观鸟胜地。傅老榕家族早在一九六五年提出发展南生围,遭到环保组织反对,认为会破坏候鸟的栖息地,发展计划亦遭多届政府部门阻挠而未能成事。二○一五年他们与恒基提出南生围“双生共融”发展方案,欲建逾二千五百伙私楼和资助房屋,并会在湿地进行保育工程,仍遭城规会否决,发展商其后提出上诉,城规会上诉委员会早前裁决通过相关项目。
“双生共融”项目若能落实,有多重意义。首先,香港缺地建屋,以致楼价持续飙升,市民“住得细,住得贵”问题日趋严重。“双生共融”方案可将部分无法再保育的湿地,用来建屋,增加公私楼供应量,缓解住屋问题。项目亦会提升周边土地的价值,当发展商申请补地价时,可为库房带来可观收入,既可成为区内补地价的指标之余,亦为政府提供资金发展北部都会区。
此外,项目亦照顾到保育需要,虽然建屋计划会令湿地面积减少,但实际建屋所需的地皮只占很少数,而发展商在发展的同时,愿意投资在保育工程,以“先保育,后发展”的原则来发展,先在保育区内提升湿地的功能,将建屋计划对湿地的破坏减至最低,让该处依然是候鸟天堂和市民观鸟的好去处,长远更会协助政府将保育区打造成一个湿地公园。
发展商对如何打造湿地公园规划作出建议,在园内兴建一至两条路径,又安装摄录机,将影像传到游客中心大屏幕,并每日限人数入内参观,确保湿地内雀鸟不会受到太多人流滋扰,让公园可持续发展之余,更可以成为未来旅游景点。至于湿地的保育经费由发展商承担,透过成立基金,确保每年可产生约五百万元利息收入,成为公园的营运经费,期望交由非牟利机构营运,此举可为政府大大节省保育开支。
承担保育经费 政府须监管到位
要项目成功落实,做到发展与保育共存,并非全靠发展商单方面做,政府监管亦扮演重要角色,尤其要不时派人巡视和抽验湿地环境是否有改善,若不达标,是否有任何罚则,确保发展商以及建议中的非牟利营运机构说到做到,让环保人士安心,以后不会动辄以环保理由阻挠发展,亦有望成为北部都会区发展的新契机。
南生围的裁决为困扰香港多年的湿地发展难题带来突破点,湿地并非碰不得,只要政府摆脱官僚思维,地产发展商亦改变一贯营运手法,愿意在开发地皮时兼顾保育,而环保人士亦摆脱保育大过天的僵硬思维,各方是有机会取得平衡点,发展与保育是可以共存,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