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有赚 须落重本护生态

2022-03-31 17:48

《星岛日报》3月20日发表题为“填海有赚 须落重本护生态”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政府公布大屿山对开填海连同主要交通基建的估计成本,超过六千亿元,并且预计单是人工岛卖地收入已经可以回本有赚,应对一些反对填海人士的“倒钱落海”批评。人工岛可以大幅纾解本港的土地荒,经济效益毋庸低估,要注意的是尽力降低牵涉的环境代价。

政府早年提出东大屿都会的构思,后来发展到野心更大的明日大屿愿景,要在大屿山和香港岛之间填海一千七百公顷建造人工岛。公众的两项最大顾虑,是庞大的财务承担,以及可能造成的海域污染影响生态,以及气候变化令海平面上升的问题。

填海一千公顷的东大屿都会,属于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咨询民意的其中一个项目,得到大部分意见支持作为中长期土地供应途径后,政府昨日公布有关成本效益的估计,单是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和基建费用已达二千五百多亿元,加上大屿山欣澳和屯门龙鼓滩填海等相关工程,以及连接港岛和大屿山的铁路及道路基建,合共成本达破天荒的六千二百四十亿元。

发展现有土地障碍重重

回归前的新机场十大核心工程千亿“玫瑰园”计划,与此相比顿成小巫见大巫。反对者不停以“倒钱落海”来打击这项计划,政府则引用测量师学会的估计,以现时约每平方呎一万元的地价,推算日后单是人工岛卖地收益已可超过七千亿元,以此显示填海值得投资。

批评者指政府估计成本保守,最终埋单可能逾八千亿甚或过万亿。不过,要留意政府引用的收入估计亦相当保守,尚未包括龙鼓滩填海“接收”新界北棕地工业后腾出的土地收入,以及发展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带来的经济民生效益。

不靠填海,单靠发展现有土地,收地障碍重重,腾出土地所需时间快不过填海多少,而且现有交通不胜负荷,港铁就算更新信号系统加密班次,都已接近极限,新的铁路和道路基建同样耗费不菲,何况不止住屋缺地,医院、安老院舍等各类设施,还有商业设施都缺地。

先进技术降低海域污染

人工岛填海计划可以提供十五万至二十六万个住宅单位,同时发展核心商业区,并且预留土地储备应付日后需要。香港百多年来的发展经验显示填海“有赚无蚀”,政府粗略估计,今次计划财务方面行得通,余下要令市民释疑的是环保问题。

即使当局评估交椅洲一带海域生态价值相对较低,但是填海造成的污染,包括令积累于海牀上的淤泥四溢,始终会破坏生态。现时填海技术比当年赤鱲角机场填海先进得多,第三条跑道填海就利用先进科技隔绝和凝固淤泥,在降低污染方面大为进步,当然成本会贵很多,但也值得,当局须以保护海域环境凌驾成本考虑。

本港开埠以来,填海辟地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他沿海城市如新加坡等,填海累积规模比香港大,本港需要突破土地瓶颈,作为带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动力,避免停滞不前,填海是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