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解决香港贫穷问题

2022-05-05 08:37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行政长官候选人李家超在其选举政纲中提出,推行解决跨代贫穷的试验计划,设定范围和计划内容,扶持居住在‘㓥房’的贫穷家庭儿童,目标是促进官商民合作,发动社会一同扶持其生活、学习、个人发展等需要”。 李家超表示,首个试验计划将选取居住在“㓥房”的1000名贫穷家庭的初中学生。

对此,4月30日在7家电子媒体联合举办的答问会上,有人质疑千人计划与儿童配对发展基金类似,为何不把千人计划变成恒常计划,扩大至更多青少年? 李家超回答称千人计划包含4层意思。 首先,他强调理念重要性,即:解决香港跨代贫穷问题要有目标对象,最需要帮助的是居住在㓥房的初中学生。 其次,他同意政府应以不同计划帮助香港所有青少年成长,不排除今后特区政府帮助青少年成长的其他计划与帮助居住在㓥房的千人计划相融合。 第三,特区政府要维护财政稳健,公帑应花在最有成效的计划上,比分散注意力要好,所以,以千人为规模来试行。 最后,千人计划最重要是希望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以解决香港跨代贫穷问题为目标,共同努力。

贫穷问题困扰香港久矣! 特区第四届政府重视香港贫穷问题。 2013年政府首次设立官方贫穷线,订在住户收入中位数的50%。 是年,政府首次公布《2012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 当时,社会上有一种意见称,既然政府制定了贫穷线,那么,政府只要向处于官方贫穷线以下的居民再派148亿港元,就能消除贫穷人口。 当时,政府的回应是,官方制定的贫穷线不是“扶贫线”,理由是如果以公帑来资助脱贫,那么,低收入人士就会减少工作诱因,从而,需要政府以公帑来填补的低收入居民与贫穷线之间的差额将愈来愈多。

“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是对的。 问题是,政府制定贫穷线如果不被用来作为扶贫目标,何必多此一举? 政府制定贫穷线,便是承认此线及以下的居民是贫穷人口。 简单地以公帑相助,当然不足取。 但是,政府在鼓励这些低收入居民就业上,是否做得足够?

政府对在职低收入人口提供了交通津贴。 但是,前提是低收入居民必须找到工作。 至今,香港的经济制度仍是大市场小政府,政府无法直接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香港市场主体是中小企业,无力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足以让他们脱贫的就业机会。 公私两方面不足以向低收入居民授人以渔,唯有政府动用公帑授人以鱼。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政府的恒常现金政策介入后,贫穷人口由政策介入前的约149万减至近110万。 2020年政府以“恒常现金、非恒常现金及须经济审查的非现金福利”介入,亦即计及2020年全民派发1万港元和其他防疫抗疫基金等特别措施后,贫穷人口才从165.3万大幅降至55.4万。 新冠肺炎疫情百年一遇,政府政策措施非比寻常,代价是财政赤字劲升,财政储备锐减,是不可持续的。 香港解决贫穷问题必须另辟蹊径。

千人计划贯彻共同富裕理念

我理解,第六届行政长官候选人李家超在其选举政纲中提出解决跨代贫穷的试验计划,便是另辟蹊径。 李家超指出,该试验计划最重要的是,希望香港的企业、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都关注香港跨代贫穷问题,都以结果为目标,来共同努力。 所以,李家超如当选第六届行政长官,会提出实施千人计划的具体方案,会有邀请大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具体安排。

千人计划与特区第四届和第五届政府所有扶贫计划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贯彻共同富裕理念。 共同富裕理念的前提是香港命运共同体理念。 香港的企业尤其大财团明白香港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就会履行社会责任,以可持续方式协助政府扶贫。 树立共同富裕理念,就会协助政府抑制贫富差距。 不能不指出,香港不少人依然承继港英年代的自由资本主义理念,这是过时的观念。 香港特别行政区需要完善社会制度来解决贫穷问题。

周八骏

来源:香港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