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评后浪/创新思维推动文创产业发展
《时代杂志》于2008年提出纽伦港(Nylonkong)的称号,即是指世界上三大重要国际都会:纽约、伦敦及香港的合称。这三个国际都会,有相似的文化特色及经济成就,同时这三座城市因相通的经济文化而互相联系,体现全球化的典范。
香港在亚洲的地区金融中心地位毋庸置疑,但不同的人对本港的文化成就会有不同意见。现届特区政府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内提出政府架构重组,建议下届政府增设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或者未来这方面会有一定改变。
香港一直被形容为“文化沙漠”,但香港却是亚洲艺术品销售额最高的地方,不少大型艺术展览例如Art Basel亦选择在香港举办,每年的书展更有接近1百万入场人次。香港东西文化汇聚亦成为不少游客心目中的世界城市,把香港称为“文化沙漠”并不符事实。
诚然,“文化”所包罗的层面非常广阔,包括舞蹈、粤剧、电视电影、音乐、出版等等,可以说是有动有静,绝非单凭订立法例或提供资助便能够解决现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面对的问题。
笔者差不多10年前开始从资讯科技业走入出版创意行业,发觉行业确是有它的奇妙之处。作为外行人,庆幸出版过数本能够登上全年销售榜的书籍。眼见现在不少人都是以网上阅读或者观看短片为主,纸媒出版当然不会是一个朝阳行业;惟出版人都有着“狮子山精神”,近年已经以跨界“Cross Over”模式创作,类似内地把文字IP去改编成电影,书籍这个载体已经不是单纯传递知识、培育修养的工具,更是被部分行业变成宣传工具之一。
这种涉及不同行业的跨界方法,能够为不同行业带来持续发展的可行性,亦缔造了跨界发展、互惠互利的模式。笔者过去数年了解更多行业的跨界模式,不少公司其实都已经在默默发展中。剧团邀请作家改编剧本,小说变成漫画、漫画变成网上游戏、插画师参与餐厅设计等,亦有厂家由过往的OEM运用本地文化创意,慢慢变成一家ODM生产商。这种跨界模式合作绝对可产生更好的协同效益。
过去的文创产业模式不是没有演变过,只是很多发展都是以“旧曲新编”的方式处理,而不是近年的“新曲新唱”,最后往往给人“旧瓶新酒”的感觉。过往香港在发展上都信奉“大市场小政府”原则,随着世界环境改变,过去两年多疫情对各行各业带来不同挑战,笔者认为政府应主动提供更多支援,增设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绝对是一个契机。
英国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推出Design UK的政策,1997年时任英国首相贝理雅提出“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y),设立了“创意产业筹备小组”,针对文化与创意面进行产业发展政策。根据Design UK网站资料,文创行业在2021年提供接近40亿英镑(折合约388.4亿元)附加产值。韩国更是通过发展文创产业,推动了当地的网上游戏、电影、漫画、电视剧等,而成为另一个继日本之后,成功输出软实力的国家,效益显而易见。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行政长官选举候选人李家超在四大政策纲要之一的“全面提升竞争实力,创造持续发展空间”中,提出六大核心政策就包括了“塑造文化之都,推动创意经济”,期望下届特区政府除增设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外,更可以在多跨界活动及发展上提供政策支援。
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可借鉴韩国政府的做法:一、提供配对基金予以不同行业(包括工商)鼓励跨界发展,推动香港文化发展;二、赞助跨界推广活动,宣传跨界文化及;三、成立跨界发展小组,研究相关政策。
文化创意产业有不容易覆製的特色,因为它源于该地域的最根本文化元素。香港的特色正正是因为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当中所发生过的人和事,这亦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特点,这更能够突出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国际定位,保持香港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香港文创互动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麦家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