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署资料显示,香港45个入伙40年或以上的公共屋邨中,共有874个空置公屋单位,当中约一半空置一年或以上,空置两年或以上的占逾三成。 有关注基层住屋需要的团体提议,将有关单位转为过渡性房屋给有需要人士。 尽管这八百余公屋各有空置的理由,比如有的是所谓的“凶宅”,有的在设计上不方便残疾人士,有的位置靠近垃圾房等,但是,能够聚焦难点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方法,反映了其对解决房屋供应问题重要性迫切性的认知,而且对当局探讨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无启发。 比如在疫情受到控制的当下,当局不妨广开思路,灵活变通,以方法“变”出更多过渡房来,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方案就是改建俗称“方舱医院”的社区隔离设施。
目前本港公屋轮候时间已攀升至6年高位,有超过20万基层市民被迫住在环境恶劣、非常不人道的㓥房中。 由于实在没有方法在短期内大幅增加公屋供应,因此发掘其他可行办法,想基层市民所想、急基层市民所急,是下一届特区政府的迫切任务!
年初第五波疫情爆发后,中央帮助香港建设多个方舱医院,解决隔离设施不足的问题。 基于现时疫情保持平稳,加上许多专家相信即使爆发第六波疫情,出现广泛感染的机会也不高,当局应该思考如何善用已经建好的隔离设施等珍贵的资源。 有立法会议员早前建议,待疫情完全消退后,特区政府可将方舱医院改作过渡性房屋,让居住在㓥房的市民尽快入住。 事实上,政府对有关方案亦持开放态度。 发展局局长黄伟纶4月下旬表示,9个社区隔离设施合共可提供约5万个床位,当疫情缓和后,部分设施或有潜质改为过渡性房屋。
目前,社会尚未对有关方案开展讨论,倘若政府有此想法,希望尽快研究需要改建多少个过渡房单位,以及锁定哪些方舱适宜改建。 事实上,部分方舱医院位置偏僻,其中竹篙湾和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距离市区较远,市民未必愿意入住。 启德、青衣方舱的位置则比较理想,如果能够妥善改建,再加设专线小巴、巴士等,估计可以适应部分上班市民的需要。
与此同时,配套也要妥善兼顾。 启德社区隔离设施配有独立厕所、窗户、电掣、墙身、天花、地台等,设备相当完善,可优先改建成过渡屋。 但元朗潭尾和新田等小区隔离设施没有独立厕所,当局可能要加建。 当局亦要因应住户人数,在过渡房周边兴建商业和社区设施,全面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香港住屋问题实在太严峻了,任何有助解决燃眉之急的方案,都值得社会各界去讨论。 由于过渡房比㓥房舒适,加上由政府或社企营运,租金肯定较为低廉,合乎“以民为本”原则,相信会受基层市民欢迎,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案。 倘若方舱“变身”过渡房的方案得以落实,再加上候任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的“公屋提前上楼计划”,应该可在一定程度上纾缓住屋困局,给㓥房户希望,助他们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
香港商报评论员 林松年
来源:香港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