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边界》看及被看的感觉,是罗豆想借作品探讨的议题。
香港艺术馆跟随防疫措施松绑,于4月重开,并带来了六个全新的展览及三个更新展品的展览,给参观者带来焕然一新感觉之余,另一特色是加入了不少数码科技元素,引领观众通过视觉及感官深入认识展品,同时将艺术家鲜为人知,甚至被忽略的部分重新展现人前。
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莫家咏博士介绍是次新展览的策划构想。
在香港艺术馆重开当天,总馆长莫家咏博士在介绍会中透露了策划新展览的幕后花絮,提到馆方在第五波疫情闭馆期间,对新一轮展览的策展方向作了重新的检视及定位。她表示因应近年艺术界倾向于使用数码科技及沉浸式体验,馆方因此决定在新展中加插科技元素,使参观者可以跳出单向观赏的框架,一起“玩弄”作品。
玩味新体验
摆放在大堂的《语外观内 – 从语境框架到观赏本身》,说这作品是整个香港艺术馆的总览绝不为过。香港艺术家吴子昆将馆中四大馆藏的文字资料及图像,制作成不同大小及像素的图档,观众通过触控屏幕,即可将展品拉大或缩小,影像实时投射到架设在售票处上方的十六米长的组合LED屏幕。这样的互动体验既特色,也像一个实验装置,让你思考以文字、作品及数码媒介三者去理解艺术。
至于四楼展厅的展品,相对于地下大堂的则浅白易明得多。同样备有“玩弄”成分的展览《想识.赏析中国山水画》,约九成的作品都以数码科技如投影及声效等,呈现山水画。巨形的手卷动画投影,将人带进清代画家高简笔下的《江山不尽图》;沉浸式体验山水画装置,让人如置身于明代画家梅清的《黄山》,以声伴画感受黄山的磅礴 ,确实比看画卷更有趣生动,难怪引来不少观众打卡。馆方对此无限欢迎,认为这是与作品互动的行为,也打破了一般艺术馆不准拍照的常规。
《想识.赏析中国山水画》利用数码科技及浸沉式体验,将人带进山水画中。
此馆有不少部分是解构山水画的装置,应用了数码科技,与参观者一起探讨山水画中的意境、景深、笔法、像形、用色及布局六种古代作画的元素。为使大家容易明白,除有贴地的文字解说,更可通过现场的电子装置直接体验,当中以提笔在数码画板学习的黑韵丹青,教人印象最深,也使人不知不觉间增长了对水墨画的知识。
另一边《吴冠中 – 速写生命》展览,用的数码科技显然不多,点题作是吴冠中的重要作品《汉柏写生原稿》。这幅长达三米、用双头笔在高丽纸绘画的作品,画中的老汉柏展现了本身的古朴,还有抽象、精神性及刚劲的生命力。据说吴冠中当年在苏州看见此老汉柏时,相当激动,于是马上拿起纸笔作画,并弃常用的油彩,改用双头笔创作。此画是影响他大半生的作品,馆方特别拍摄了一段影片,也在画作展出处播放专属的音乐,并精选了六幅相关的作品同时展出,令参观者能对此画有更深入的认识。
周绿云晚期的作品《意转穹苍》,画风跟她早年作品有很大的分别。
《吴冠中 – 速写生命》展览中,展出其重要作品《汉柏写生原稿》。
创作悟人生
还有一楼别馆的《行行重行行》,也是今次重开的重点。展览邀请了本地设计师蔡剑虹担任首席艺术家,联同七位艺术家以“行行重行行”为题,探讨“艺术即修行”的概念。这是一个跨界的展览,横跨四大馆藏,有平面也有装置艺术。前半部分主要是画作,介绍了几位著名画家的焦点作品,以及他们鲜有谈及或被忽略的作品,还有作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当中包括韩志勋、吴冠中和周绿云,都是大家熟悉的当代画家,展览中将三人早年及晚年的画作做比对,不难从画风用色,看出三人在不同时期创作手法的变化,也反映出各人在生命中的转化与顿悟。
装置艺术方面,七位年轻艺术家分别借用日常生活的见闻创作,对自己的身分、人生及世界,提出疑问、思考及选择。在陈志强的《选择之间》,正正是人生每个阶段的取舍抉择,查看框架的两面,说不定会看见自己曾几何时的想法。欧阳韦汉的《重覆》,由多幅海报拼贴而成,字体加上视觉设计,要人一同思考“乌托邦”的概念。《凝视边界》则是罗豆的作品,由多个录像装置以螺旋塔方式呈现,录像了不同人的眼睛,置身其中,有种看及被看的感觉,正如你我每日都身处现实虚拟化及虚拟现实化之间。
香港艺术馆
时间:10:00至18:00(周末及公众假期至19:00)
地址:香港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号
网址:hk.art.museum
《追风》是韩志勋1961年的作品。
透过扩增实境应用程序欣赏《重覆》,你或会看到不一样的观点。
《行行重行行》展览中,四大馆藏以综合方式展示。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