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国的二十四节令,眼下已过“小满”。农民常说,“小满小满,麦粒渐满”。意思就是,小满节气是小麦的灌浆期。灌浆期一过,半个月后就是收获季节了。
可是,中国几个主要小麦产区,不久前突然出现一波意外,几乎酿成小麦颗粒无收。真相是,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份,一些农民把还是青苗的小麦收割下来,高价卖给养殖户,加工成“青储饲料”,用来喂牛养羊。
这波毁麦行动,波及范围不小,有的地方甚至出动了收割机,将整片青苗割下来。原本一望无际的麦浪,霎时间变成了光秃秃的麦茬地。按理说,当前全球粮食危机渐见加剧,国内粮价也在不断上涨, 本来正是小麦卖高价的好机会,为甚么反倒有人割麦毁粮?
这些农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世界粮食市场走势有利卖麦不假,但那是宏观经济视角。在一线种粮户眼中,更关注的是眼前青苗的售价。在平常年份,每亩小麦产量大约八百斤,市场收购价每亩小麦最高可卖一千二百元,利润七百一十元。而按某些青苗买家提出的价格,每亩青苗可卖一千五百元。除去化肥、农药等费用,每亩利润可达一千元。两相比较,后者多出近三百元,当然是划算的。
此外,提早卖青苗还有三大好处。第一,不用担心麦价涨跌。小麦价格涨跌不仅受国内因素影响,还受全球市场影响。对于只会种地的农民,怎样才能卖得好,很难判断。为了不用担惊受怕,抓住眼前机会,卖个好价钱,是很自然的事情。第二,不用担心后期管理中的风险。小麦进入灌浆期后,易受自然条件干扰,低温、冰雹、台风等极端天气,都会影响小麦收成。提前收割,锁定利润,可以比较放心。第三,黄河流域四、五月份之交,地温一般在十二摄氏度左右,适合种植玉米、花生。提前收割青苗,转种花生、玉米,不仅有利于这些夏季作物的生长,还可省去麦秆处理的麻烦。故不少农户愿意割卖青苗。
通过以上分析,农民割售青苗实在是利益所在,事出有因。当然,粮食供应事关公众利益,一旦粮食紧缺,不仅影响日常民生,严重的还会引发饥馑灾难,全球各国概莫能外。为了保护公众不致因有人提前割售青苗而导致粮食匮乏,政府限制私割青苗,师出有名,也有法可依。根据国务院出台的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法规,基本农田必须种植粮食。前面提到的那些小麦产区,种植小麦的大多数是基本农田,将这些良田上种植的青苗当饲草收割,显然违反政府规定,不可不管。
问题是,顾及公众利益,也不应忽视种粮户的利益。土地的使用权是他们的,卖苗牟利及种种好处摆在面前,却要服从政府规定,放弃大好机会,明显是一种损失。对于有些农户来说,这种损失可能还会很大。面对这些农民,不能说一句“服从大局”,或是“守法经营”,就可以当没事发生。必须考虑他们作出了的牺牲,给予足够补偿。事实上,中国政府已经公布了好几波稳定种粮户的措施,并拿出好几百亿元作为补贴。
不过,从以往经验看,国家拿出政策到落实于一线农户,中间常有不少梗阻。例如,政府部门能否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多元化收购主体入市后,有关企业能否真正履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也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如果政府只会制止私割青苗,不能切实保障种植户的利益,就算今年勉强化解了风险,明年未必还能这样化解。在面对全球粮食紧张的局势下,保护种粮户的积极性实在不能忽视。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