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集】沙头角将成新界北发展新动力

2022-06-07 07:57

学研社成员 文武

位于新界东北边境禁区的沙头角,6月3日起逐步开放,旅行团可于周六、日及公众假期进入沙头角墟指定范围观光,并于码头乘船前往荔枝窝、吉澳等景点。 开放沙头角禁区早在香港回归之初已经提出,但直至今日才能落实逐步开放,希望这迟到的开放,带来的是高质的发展,而且能够带动整个新界北边境禁区的发展,乃至“北部都会区”的全面提速发展。

民间强烈呼吁开放边境禁区

沙头角墟在清朝道光年间已是一个客商往来频繁的墟市,同时也是连接深圳和香港的其中一条通道。 1898年,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强租新界地区99年,沙头角成为港深边境的墟市,并逐步形成了连接港深两地着名的“中英街”。

港英政府在1950年代,以打击走私为由,将包括沙头角在内,新界北部2800公顷的土地列为边境禁区后,普通的香港居民,想要前往沙头角变得十分困难。 沙头角及北部边境禁区的发展,也是数十年如一日,停滞不前,直至今日,仍然只处于自然乡村的发展状态。

上世纪80年代,内地开放改革,深圳特区迅速发展之时,中英街成为不少内地人近距离接触香港、了解香港的旅游热点,吸引大批内地游客,也令“中英街”空前繁荣。

内地的高速发展,带动沙头角“中英街”的发展,居民得到实惠,亦对边境禁区的政策感到不满。 香港回归后,新界地区民间有强烈的呼声,要求开放边境禁区,释放土地,发展新界北部。 早在2003年时,当时的特区政府就曾对民间建议作出积极正面回应,表明将会研究率先开放沙头角禁区,允许香港市民前往沙头角,并可乘船前往荔枝窝、吉澳一带观光游玩,激活当地经济、社区发展。 可惜的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项政策未能落实。

2005年,特区政府首次提出缩减边境禁区范围,2008年特区政府公布将香港边境禁区陆地范围由原来约2800公顷,分三阶段逐步缩减至约400公顷。 但是,边境禁区范围虽已缩减2400公顷,释放出的土地也基本没有开发利用,政府甚至也未就这一区域发展,作出完整的规划,新界地区仍然处于乡村的发展状态,远远落后于时代,沙头角居民渴望发展的愿望,再度落空。

民间提出开放沙头角旅游的建议,特区政府用了20多年才逐步落实,而且目前仅仅允许市民在节假日,以参加旅游团的方式,前往这一区域旅游,这无疑是一项迟到的政策措施,同时也只属于十分初步的措施,政府不能停留于此,须有更高规格、更高质素、更高标准的全面规划。

港深新型合作示范区

沙头角完好地保留了客家村落、墟市的传统文化风貌,拥有美丽的自然环境,更具有见证港深两地发展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而且,沙头角区的居民,长期以来都与深圳居民频繁往来,紧密合作,有很好的合作基础。 这一区域具有很好的条件,可以成为北部都会区发展的先行地区,将其发展成经济繁荣、设施齐备、科技领先,具有独特文化,又风景秀丽,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区,发展成为港深新型合作示范区。

政府应以高质素发展沙头角作为切入点,进而带动新界北边境禁区的规划发展,带动整个北部都会区的发展。 特首林郑月娥主持沙头角开放仪式时表示,开放沙头角是“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的重要一步。 政府走出这重要的一步,值得肯定,而这一步必须走出更高的质素,激发出更大的动力和能量,带动“北部都会区”的发展。

香港不能再延续港英时期以新界北部地区分隔香港与内地的做法,边境禁区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发展《北部都会区》是破解香港系列重大民生难题的关键所在,必须全面提速、提质发展,新一届特区政府须全面规划新界北原属边境禁区的土地,让这一区域成为未来十年、二十年,香港的新增长点,成为香港整体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

来源:香港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