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 | 轻盈飘逸玲珑剔透,广州玉雕温润有方

2022-06-22 10:21

1

2

西汉南越国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3

西汉龙虎并体玉带钩。钩首是虎头,钩尾为龙头,龙虎双体并列,弯曲成S形,龙张口衔环,虎爪抓环,构成一幅龙虎争环的图景。(南越王博物院院藏)

4

商代·玉牙璋(2016年增城墨依山遗址出土) 图片来源:“广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与十大重要考古发现”主办方供图

5

新石器时代·玉玦(2020年广州中新知识城马头庄M66出土) 图片来源:“广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与十大重要考古发现”主办方供图

6

西周时期·T形玉环(2021年黄埔榄园岭遗址M100出土) 图片来源:“广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与十大重要考古发现”主办方供图

7

老者在水凳上磨玉(通草画)

8

尹志强玉雕作品

9

尹志强正在制作一枚翡翠玉叶。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从古到今,有关玉的故事贯穿于中国发展的整个历史,而玉石的雕刻,中国人独有的雕刻技艺也伴随着历史的演进源远流长。广州玉雕工艺形成于唐代中后期,走过了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虽叫广州玉雕,但广州却不产玉,让广州玉雕闻名于世的是广州玉雕技艺传承人,在古法传统雕刻基础上代代相传与发扬光大,在品种、工艺、用料等方面创造出独特的广式风格,让玉雕界的“广州匠”享誉天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玉雕绽放真正的繁荣景象,与北京、上海、扬州玉雕并列为中国玉雕“四大派”。其风格典雅秀丽、轻灵飘逸。广州玉雕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迷人的岭南艺术瑰宝,二零零八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远流长

南越王墓

惊现“丝缕玉衣”

6月的广州,雨霁天晴,记者再度探访南越王博物馆,寻觅那一件件镇馆之宝“丝缕玉衣”、青玉角杯、玉佩饰、玉剑饰……

三十九年前的6月,象岗山上平地一声雷,谁也没曾想,这里竟是西汉初期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赵佗之孙)的陵墓——西汉南越王墓。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揭开了广州玉雕文化封尘两千多年的历史。

南越文王墓的发掘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文虎节等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墓中出土的玉器件200多件,做工精绝,堪称汉代玉雕之佳作。

墓主身穿的“丝缕玉衣”,长1.73米,由2291块玉块编织而成,为中国考古首次发现,其最特别之处在于,既不是用金丝、银丝,也不是用铜丝串起的,而是用丝线,故称“丝缕玉衣”。可见“玉”作为礼器,在西汉时代的广州,就具有崇高的地位。南越王墓出土的角杯,是首次发现的西汉角形玉杯,用一整块青白玉雕成,中间凿空成犀牛角的形状。相传以犀牛角制成的酒杯可以解毒,玉虽不能解毒,但玉匠却“借题发挥”,就着玉石的形状施刀,综合运用线刻、浅浮雕等技法,口沿呈椭圆形,下渐收束,近底处成卷索形回缠于杯身下部。一立姿夔龙的纹饰,自口沿处向后展开,绕杯身回环卷缠,既变化又统一和谐。舞姿翩翩的玉舞人,似去还来,生动逼真,是汉代玉器中少见的珍品。

龙洞飞鹅岭

掘出四千年前玉环

西汉南越王墓的发掘,说明早在汉代,广州玉雕不仅简朴、浑厚、豪放,而且在章法布局、材料运用、技法发挥等方面都已经走向成熟。

实际上,广州玉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根据《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记载,在广州龙洞飞鹅岭考古发掘出距今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中一只直径约9.1厘米的完整玉环,为广州迄今发现的最早玉器。秦统一岭南后,中原冶炼技术、铁制工具、镶嵌工艺等相继传入岭南,广州玉雕水平与中原地区大体同步。到了汉代,广州已有宫办玉器手工作坊,直接由少府或工宫掌管,广州玉雕品目之繁多,式样之丰富,雕工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已经不逊于中原水平。

中国玉文化,虽然历史源远流长,但广州同北方一样,很长一段时间,玉器可不是一般人持有,多为礼制的载体,权力、身份的象征。因此,玉雕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创新,作品造型相对单一。

唐宋时期,广州玉器多属珍贵工艺品,主要用于祭祀神器、宫廷装潢、玩物珍宝配饰,玉雕文化继续发展,特别是宋徽宗嗜玉成瘾,直接刺激宋代玉器空前发展,民间玉器市场应运而生,玉器出现世俗化倾向。当时,和田玉、黄玉、青白玉占主流。

到了明清时期,广州商业往来频繁,玉雕业渐趋兴盛。特别是清初,自“匠籍”管理被废除后,各地能工巧匠汇集广州,相互切磋技艺,进而发展到成行成市。据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曾应枫考证,当时的行会组织共有6个“堂口”,分别管理制作花件、玉镯、光身碎件及开料、经营摊档买卖等。许多玉商从缅甸购得翡翠玉石后,都送来广州雕琢生产,北方出口的玉器,到达广州后,如有破损,商人都非常乐意委托广州匠人加工或修复。

20世纪30年代,广州玉器业兴盛,有大小商户4000余家,从业人员多达万余人,主要集中在大新路、文德路、长寿路等一带,形成祥胜和崇德两个玉器墟(市场),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珠宝玉器市场。一时客似云来,货如轮转。

广州玉雕真正的繁荣则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玉雕大师林德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个人手工作坊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艺人集中到一起来,这时候有一批从美院或各种艺术院校的人进入到这个行业中来,无形中就提高了工艺中的处理水平和审美观念,同时还有培训学徒等方法,行业是很繁荣的,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达到了一个高峰。”

广州玉雕

以翡翠、南方玉为主要原料

与“北派”玉雕喜用和田玉等软玉雕刻不同,广州玉雕所用材料有翡翠、白玉、碧玉、青玉、岫玉、南方玉等20多种,其中,南方玉多呈草绿色,半透明,多自然斑纹,磨琢后晶莹通透,在玉石中别具一格,是广州玉雕主要原料之一。而翡翠玉在广州玉雕中最受欢迎,最能体现广州特色。

广州玉雕所使用的翡翠,也叫做翡翠玉、翠玉或硬玉,颜色大多呈翠绿色或赤色,还有红褐色、紫罗兰色、白色、黄色和黑色等。

广州翡翠玉的兴盛,还与慈禧太后有段渊源。据说,乾隆钟爱和田玉,而慈禧则偏爱翡翠。“因为慈禧太后喜欢,皇亲国戚、朝廷百官、权贵名流纷纷效仿,翡翠玉件需求大增。但当时又不可能把整块石头运到北方去,聪明的广州人就把从缅甸进口回来的翡翠加工成各种工艺品,然后再卖到北方或者由地方官进贡给朝廷。”广州玉雕省级非遗传承人尹志强说。

“一口通商”

缅甸翡翠入广州

中国市场上的翡翠95%来自缅甸。在清朝广州“一口通商”时代,缅甸翡翠玉石须经由广州才能进入中国,因此,翡翠玉也逐渐成为广州富贵的象征。当时,总揽对外贸易的十三行商人们几乎都是翡翠的发烧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行商潘振承创立行佣基金,从进出口货交易中抽取款项,专门用作购买各种翡翠玉器。

优秀的琢玉师,对玉石原料选择有极高的讲究。尹志强说,他每次见到中意的翡翠玉石,“都不敢大声呼吸。”据其介绍,选一块好翡翠玉石,一般从种、水、色、底等方面进行鉴别,也就是看玉石的质地结构、透明度、颜色和纯净度。以细腻致密、透明度高、颜色纯正鲜艳、杂质少的翡翠玉石为佳,这样的翡翠不仅可使玉器温润晶莹,更让翡翠玉器水灵明澈。

《说文解字》有言,“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良辰吉日天气好,

翡翠明珠照烟岛。

珍奇多聚大新街,

翡翠明珠次第排。

精湛绝伦

“留色”技艺成一绝 “败玉”也能化神奇

早在唐宋时期,中国玉雕就有了“七巧色玉”技艺,即能巧取玉材之色泽和天然纹理,避开裂纹,因材施艺,化瑕为瑜,施以恰当的雕琢,这种工艺也叫巧雕,被施以巧雕的玉称“巧色玉”。

“七巧色玉”贵在自然,重在设计。广州玉雕匠人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创造了“留色”的特技,保持了原玉的天然色彩,显得更加精美。“今天的‘留色’,也有称为‘巧色’,虽然是在古代技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无论是种类还是精细度等,都比过去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翡翠玉石大量进入广州后,玉石原料的色彩极为丰富,留色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尹志强告诉记者。这种技艺看似简单,却是玉雕行业难度极高的绝活之一,不仅需要琢玉师有过硬的雕工,更要有广阔的创作视野和对玉文化的深刻理解。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材料的妥善运用、雕刻技艺的炉火纯青、艺术匠心的巧妙传达,是一件玉雕作品的成功秘诀。玉石材料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有时候,即使同一块玉石,也会出现红、黄、墨、绿等诸色聚于一体的现象。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有一定难度,如何用色也是关键所在,留与不留,用与不用,极其考验匠人的眼光和技艺。

如今的广州玉雕大师均视“留色”技法为宝,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高兆华是广州玉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一年,他高价买下一块翡翠玉石,想做几件精品饰件。可一开石,他就傻眼了,里面的翡翠玉远不如他估计的那么多,还有一部分玉石发黑。这简直就是一块“败玉”。

爱逛花鸟鱼市场的高兆华想起,各种小鱼在水中畅游时,经光线照射,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呈现出蓝绿交替,红黄相映的效果,仿佛一道道水中的彩虹,这种场景深深烙印在高兆华的脑海里。他灵机一动,那块几成废料的翡翠石不正像一个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吗?

于是,他画起设计草图,巧妙地运用色彩的配搭,将白色玉设计为底座、珊瑚、鱼肚等,绿色设计成鱼身、水草、海藻等,黑色化为鱼眼睛等,再通过浮雕、凹雕、镂雕等多种方法,挖去瑕疵,反复琢磨修整,最终创作出玉雕行内不多见的佳作:色彩各异的鱼类栩栩如生,配以多种海草,将鱼儿畅游其中的情景呈现到观众眼前,令人叹为观止。广东历史文化专家叶曙明赞叹:“高兆华的玉雕作品构思新颖,‘留色’技艺更为一绝。”

制作过程多做减法 镂空雕发挥到极致

玉雕是不断做“减法”的过程,一开始大开大合,慢慢精雕细琢,工具越用越少,玉器越雕越精,是一门对错误零容忍的手艺,稍有不慎,要么推倒重来,大多前功尽弃。

广州玉雕界流行一词叫“剜脏去绺”,就是去除玉石的杂质、石纹等瑕疵,造就翡翠玉器最初的价值。这也许就是最早的镂空雕,也叫通雕。玉雕艺人要在玉料上先设计好作品的物象图形,在雕刻细节前,剜脏去绺,然后通过钻孔、丝锯搜镂、碾磨等将玉料中没有表现作品物象的部分掏空,仅保留能表达作者设计意图的部分。

这种做“减法”带来的玉雕艺术,却曾是玉器制作中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工艺。究其原因,一是镂空雕的艺人先要有流畅的设计,环环相扣,紧密关联;二是要雕工精细。因此,镂空雕虽然古已有之,但要真正掌握其精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广州玉雕的厉害之处,就是广州玉雕匠人博取中国各地玉雕技术之长,利用切割、磨平、起线、轧槽、镂空、管钻、打孔步骤和钩、轧、顶、撞、挖等手法将广州镂空雕技艺发挥到极致。

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广州玉雕匠人把镂空雕发挥到极致。广州玉雕非遗市级传承人余其泽说,镂空雕是广州玉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用榄形砣、圆形砣、盘形砣等工具将原材料进行内部挖空,然后进行360度全方位雕刻。如运用了镂空雕工艺的广州玉雕作品水上漂系列,追求落水能浮、通透玲珑、轻盈灵动的美感,即使是平面的玉料,也会呈现“3D”的立体效果,内部镂空的地方,还可以塞入香囊等。这正是镂空雕的魅力所在。

曾应枫表示,镂空雕工艺复杂,玉石硬又脆,还需要有稳定的气候条件,而广州地处南海之滨,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湿润为特征,雕刻制品不易因物理温差而受损。加上广州玉雕匠人不断推陈出新,让镂空雕成为广州玉雕的重要标签。

玉球绝艺广州首创 至今没见他方超越

广州玉雕摆设类作品中,多层玉球堪称国内一绝,十几层的圆球,大球套小球,厚薄均匀,层层自由转动,并雕上山水、花卉、人物、鱼虫、花鸟等精细的衬花,形象极其逼真生动,令人叫绝。

多层玉球属于广州玉雕近年来的独创技法,源于广州牙雕“鬼工球”,“鬼工球”即套球,取“鬼斧神工”之意,又称“同心球”。广州玉雕技巧与广州牙雕技艺常有相通之处。在1915年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广州牙雕艺人翁昭创作的26层镂空象牙套球获得金奖。经过传统与潮流的碰撞,多层玉球又成为广州玉雕的绝活,是镂空技法的完美创新。

这门绝活的开山始祖是吴公炎,他10岁入行学玉雕,终身以玉雕为业,人称“公仔炎”。20世纪六十年代,吴公炎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把象牙雕球的雕刻工艺移植到玉雕来。由于玉石的硬度比象牙高得多,且当时从未有人做过玉球,吴公炎的设想震住了所有人。

广州人善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叶曙明说,吴公炎雕刻玉球的设想,不仅非常大胆,且极具开创性,充分体现了广东人和南派玉雕勇于创新的传统。

吴公炎亲自拜访广州牙雕大师,请教雕琢方法。他反复琢磨、研究,经过数百次试验,在全国首创玉球镂空雕刻工艺。1966年,吴公炎主导创作的中国玉雕界第一只玉球诞生了,这是一只直径12.8厘米大的八层玉球,每层都可以灵活自如地转动,连牙雕行家都赞不绝口。

根据广州玉雕市级非遗传承人余其泽介绍,多层玉球工艺在广州玉雕中最为卓越。一般是选择玉质上好的玉料,将其切削、滚磨或车制成圆球形,然后在球体上下、左右、前后等共14个位置,分别向球心方向钻锥形孔,并用特制的钩刀由内往外分层,层数的多少视球体大小而定。球径越大,层数就越多。分层后,先进行第一轮打磨抛光,除最外层球体表面外,其余各层均抛光。再采用浮雕型通雕技法进行最外层表面雕刻制作。最后将球面雕刻抛光。层数越多,雕刻难度越高。经过不断改进创新,广州玉球已雕刻至20层,至今没有见到其他地方超越。

南派风格

轻灵飘逸

广州玉雕灵活多变,以造型典雅秀丽、轻灵飘逸、玲珑剔透的风格出彩,题材多呈现花、蟹、鱼、塔、车、船等颇具岭南水乡特色图案。产品主要有座件、首饰两大类。首饰主要分为玉镯、光身碎件、花件三大类共100多个花色。

广州玉雕的座件常采用镂空通雕技法,以雕琢人物、鸟兽、金鱼、鲤鱼、瓶罐等见长。座件中的通雕鲤鱼,选用晶亮的岫玉,将鲤鱼腾跃于清波之上优美动态生动表现出来,四周饰以水草、荷花、莲叶、浪花,鱼身上的鳞片镂雕成一个个有韵律节奏的图案花窗,透过花窗可透视鱼肚,鱼肚内又雕以鱼、虾、蟹等水族,技艺精巧奇绝,再配以名贵的红木雕刻底座,令人拍案叫绝。

制作过程

第一步 选料

广州玉雕选料翡翠玉石,一般从种、水、色、底等方面进行鉴别,即玉石的质地结构、透明度、颜色和纯净度。选料以细腻致密、透明度高、颜色纯正鲜艳、杂质少的玉石为佳。

第二步 设计

琢玉师先要赋予玉雕特定的题材和内容,然后用尽可能少的块面概括玉雕造型的各个部位,再根据玉雕的造型特征、块面分布确定雕刻步骤。

第三步 琢磨

琢磨是按设计要求做出造型的一道大工序,操作时通常分为切割和雕磨两道工序。切割即用切割工具除去石皮及设计轮廓以外的边角余料。雕磨是雕出设计造型,广州玉雕一般采用冲、磨、轧、勾等步骤。

第四步 抛光

抛光,也叫“出水”,就是用抛光砣除去表面的糙面后,再用抛光粉磨亮,然后清洗污垢,过油上蜡,使之光滑明亮,产生晶莹美感。

第五步 装潢

成品后,配上适当的木座和锦盒。

传承创新

与玉结缘

不离不弃

穿过荔湾区耀华西街和兴贤牌坊,向前约50米再右拐,沿着耀华南街一直走到底,靠右面有一栋古香古色的西关大屋。广州玉雕省级非遗传承人尹志强正端坐在工作台前,专心制作一枚翡翠玉叶,手中电动工具嗡嗡嗡作响,工作台右上方的水管不停地往下滴水,雕琢声和水滴声汇成一首动人的乐曲。“这里叶子的茎要厚一些,叶尖要往回勾一点……”尹志强一边小心翼翼地雕琢,一边耐心地给记者讲解。

有人说,人与玉,要讲缘分,有的人与玉打了一辈子交道,都不认识玉,但有些人只要一接触,从此就不离不弃。尹志强是后一种人。

1976年尹志强被分配到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但他自己却要求去南方玉雕工艺厂。46年过去,尹志强用双手创作出的玉雕珍品已难以计数,他创作的《九窍玲珑蜻蜓莲花笔洗》还入编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乡土美术》,曾获全国工商联授予“中华玉雕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尹志强介绍,制作一件玉器,选材和设计最为关键。“选材也叫审石、相石,要看玉石的质地结构、透明度、颜色和纯净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种、水、色、底。然后根据所选玉石材料,考虑怎么做或者做什么。这个就是造型设计,也是玉雕作品最有价值的地方。”尹志强说,玉石非常硬,无法用刀雕刻,只能用宝石粉来磨,“这就是《诗经》里所说的‘如琢如磨’。”“刚开始时用较大的磨头,这样比较高效。但越往后雕工越精细,所选的磨头也要越小越细。”

2008年广州玉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广州玉雕的非遗传承人,尹志强比退休前更忙了,既当师傅收徒传艺,又当老师普及玉雕文化。“传统玉雕工艺技术必须得到保护、重视,得到传承与发展。”尹志强说。今年1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揭牌,尹志强也喜纳10位徒弟,至此,这位广州玉雕大师已收了25个徒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玉雕文化,学习玉雕技艺,这都是好事情。”话语间,尹志强透露出“后继有人”的欣慰。

“我从小就喜欢玩玉石,后来知道玉雕历史和文化有很长的渊源,所以就越来越喜欢玉雕这一行。”尹志强的徒弟之一、广州玉雕非遗传承基地负责人沈永新说。

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梁伙权告诉记者,广州玉雕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近年来得到政府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传承人队伍逐渐增大,文化内涵不断被挖掘充实,广州玉雕和玉器文化已融入到普通市民的生活中去。

以批发零售为主体业务的广州玉器市场也处在转型升级中。“随着政府对非遗的重视,老百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玉雕本身设计的创新,工艺水平的提升,广州玉雕将以一种为年轻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寻常百姓家。”梁伙权说。

——引自广州日报∽读懂广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