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二十五载,一直与祖国同向同行。在抗击新冠疫情之时,我们对两地交流合作显然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和理解。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未来医疗卫生方面的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香港迈向新历史里程碑之际,让我们立足于现在,前瞻未来,继续为病人福祉和公营医疗服务发展,携手努力向前。
自新冠疫情开始至今,中央政府一直十分关注香港疫情发展,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动员全国人力物力协助香港抗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于香港而言,第五波疫情无疑是一场硬仗,但我们不是孤身作战。
内地专家和医疗队今年二月中至五月来港驰援,运用他们在内地有效抗击新冠疫情的经验,结合香港疫情发展、科学数据和实际环境,向我们提出了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进场参与救治病人的工作。他们的指导推动香港制订“三减三重一优先”等重要抗疫政策和目标。
此外,中央政府在香港援建多个社区隔离设施和河套区应急医院,提供数万张病床接收较稳定的确诊病人,提升了整体医疗服务的承载力,同时发挥了分流病人的作用,减轻公立医院的压力。这些设施对于医管局应对未来不可预测的疫情转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内地援港团队不单补充香港抗疫医护人手,也提升了团队治疗病人的能力,更重要是提升两地的专业水平。两地医护团队共同开创崭新合作平台,成立伤口护理协作小组与中西医结合平台,在新冠治疗中心(亚博馆)合作无间,共同医治病人,达到很好的医治效果。特别是在中医药治疗协作方面,中医药的应用由康复治疗层面拓展至治疗层面,病人、医护人员及社会对此反应正面,有助我们日后进一步推展中医药在公营医疗系统中的应用。透过日常照顾病人的专业工作,两地医护人员进一步了解对方,为更广阔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和空间。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令身在广东省的慢性病患者无法如常回港覆诊。特区政府在2020年11月推出的支援计划,在内地不同单位协助下,患者可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获得受资助的诊症服务,让病人留在内地仍可继续覆诊,持续跟进健康状况。这支援计划是加强深港医疗服务合作的佳例,期望日后可以开展更多跨境医疗合作项目。
香港与内地的医疗体制、运营管理模式、临床治疗、人才培训等,各有特点及优势。两地合作对抗疫情的经验足以引证,双方优势互补及经验借鉴是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提升两地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水平,造福病人。而综观当前国家发展大局,香港一如既往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国家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同时亦是受惠者。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自2003年签订以来,已为内地和香港医疗服务领域发展添加不少动力。而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重要国策,更将两地交流合作提升至更高层次。香港公营医疗服务应善用国家政策和自身优势,以大湾区为切入点,积极拓展两地在医疗技术、人才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机会,互惠互利。
更大程度融入湾区发展
以中央于2020年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以港大深圳医院为试点,准许在内地使用港澳注册药物及医疗仪器进行医治。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完成相关试点工作,并计划扩展至其他大湾区城市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这措施除了便利在大湾区生活和工作的港人当地就医,亦有助促进区内医药产业的互利互通和融合、提升区内医疗服务水平,以及让香港医疗产业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另一方面,香港医疗体制、管理营运、人才培训、认证和经验均达国际级水平。香港应继续鼓励医疗服务机构和专业团体到大湾区发展和进行培训,互相学习和交流,扩大优势。这亦有助两地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展开跨境转诊合作试点,推动“医养结合”,为港澳居民在广东养老创造便利条件。
作为香港公共医疗服务主要提供者,医管局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历年以来,我们风雨不改、致力为市民提供安心和值得信赖的医疗服务,照顾市民不同阶段的医疗需要。我期望,香港的医疗机构、医疗人员和专业团体可抓紧国家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更大程度地融入大湾区发展,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令香港和内地的病人都受惠。
(原题为:两地互动互补 共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医院管理局主席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范鸿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