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汉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教授 首席专家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日前在专题研讨会上致辞表示,习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讲话中用了“三个全力支持”,充分彰显出习近平主席和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发展的坚定决心。不断增强发展动能,找准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是香港可持绩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完善产业结构和提高创新能力,是决定香港发展动能的基础。
具体而言,增强香港发展动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化解香港经济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香港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空心化”,导致经济“脱实向虚”。香港曾经有过制造业的辉煌时期,产值一度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达三成,就业占比达四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开始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制造业北移,取而代之的是地产业、贸易和金融业蓬勃发展。2020年香港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达九成,制造业产值占比仅为1%。与香港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新加坡,2021年制造业占当地生产总值比重为22.69%。香港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中出现这种急剧变化,是长期自由放任政策的结果,给香港经济发展留下隐患。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低。根据特区政府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创新及科技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只有0.8%。香港产业“脱实向虚”和“空心化”,弱化了香港创科活动的激励,使创科产业发展失去了产业依托和成果转化的基础和能力。香港产业“空心化”与创新能力不足,二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共生性。所以增强香港经济发展动能,首先就需要重振香港的实体经济。
二、打造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平台,再造香港实体经济新优势。
香港要明确发展实体经济的路向。2016年特区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有潜力成为香港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各界也应该认识到,香港“再工业化”决不是传统制造业的回归。我们应该把握三个方向:第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发展香港具有优势的科技产业和实体经济,破解香港产业结构“脱实向虚”的问题。第二、利用上述新科技和新工业变革管理及商业模式,升级传统优势工业,创造新的工业生产和服务,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增加“香港制造”的品牌竞争力。第三、发挥香港的优势,构建与大湾区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有关研究表明,2019年底广东省的港资企业有83,324家,其中制造业企业为25,403家,占30.5%,主要分布在橡胶和塑料制品、计算机、电子通信等行业。香港要调整自身作为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基地,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的港资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构建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体系,加快大湾区港资制造业转型升级。
香港也要着力打造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园区和平台。第一,要加快现有工业邨改造升级。香港在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先后建设了大埔、元朗和将军澳等工业邨。这些工业邨的升级改造既可以盘活这些固定资产,又能增加发展工业的空间,解决香港工业发展的土地约束。其次,要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新界北地区具有毗邻深圳高科技产业集聚区,连接香港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对接广深港澳国际创新走廊的优越地理位置和成片土地开发的优势。通过建立大型产业园区,聚集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和科技企业,将香港的科研优势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新界北建设成为这些产业的研发基地和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
三、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香港回归祖国后不久,特区政府提出了将香港建设成为亚太科创中心的构想,并兴建了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设立了推进科创发展的机构和部门。不过,纵使香港拥有实力雄厚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生物科技、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优势,但是缺乏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活应用的创科人才,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致使科技产业发展的进程不如理想。香港要加强创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有利于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以及释放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环境。香港需要创新与内地科技合作的管理体制,借助内地人才优势,促进香港创新链与内地产业链对接,在大湾区建立优势互补的创科合作体制和合作模式。
无论是创科产业平台建设,还是人才培养与引进,政府都担任重要的角色。特区政府要转变经济管理理念,提高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本土行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培养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原标题:重振实体经济 增强发展动能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