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香港人“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

2022-08-08 11:26

习近平主席在重要讲话中提出“四点希望”,其中在“切实排解民生忧难”方面指出:“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并要求新一届特区政府务实有为、不负人民,把全社会特别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为施政的最大追求。

习主席把“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放在首位,说明香港积存已久的土地及住屋问题,为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如何增加土地和房屋供应,减低市民居住成本、提高市民平均居住面积,成了现届政府应当思考并着手解决的课题。为此,特首李家超上任后不久,便成立“土地及房屋供应统筹组”及“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两个小组分别由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及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领头,全面地督导及监察造地至建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

与此同时,坊间亦有团体和专业人士,为解决香港土地问题积极地提出建议,例如有民间团体早前举办“全民讨论解决土地房屋问题”活动,在7月至8月期间,透过举办座谈会及进行民意调查,希望就未来土地及房屋发展的方向得出民意共识,并会在9月时把结果交给行政长官李家超,以协助新一届政府掌握民意,解决香港积存已久的土地和房屋短缺问题。

恢复年轻人置业信心

在有关的记者会上,科大经济学系前系主任雷鼎鸣教授提到的一些论点,某程度上反映解决香港土地问题的迫切性,亦为解决问题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方向。首先是雷教授提到,根据统计处提供数据推算,香港自1993年至2020年,楼价指数一共上升了232%,但港人每月收入中位数则只增加了153%,显示楼价上升速度高于收入,此一差距在年轻人群中尤其明显,令年轻人置业难度更大。

此一现象反映,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再难以单靠节衣缩食,把每月薪酬省下来支付首期。另一方面,由于楼价不断上升,房租亦会因此而水涨船高,令没资格申请公屋的夹心阶层,面对着高昂的居住成本。长此下去,当置业在香港作为社会阶梯的功能出现失灵,部分年轻人会否因为买楼无望而宁愿选择“躺平”,致使结婚率和生育率进一步降低,最终加快香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呢?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长期供应不足,香港的公屋轮候时间不断增加,草根阶层在长期面对高昂居住成本的情况下,怨气将随之而增加,甚至加剧香港的社会的撕裂。同时社会阶层流动性亦越发下降,部分青年自然会对此而心存不满,并有可能被别有用心之徒利用。香港近年来爆发的政治风波,与此密切相关。

是故,土地问题其实不只是单纯地影响经济和民生,还会触发深层次矛盾,长远而言影响社会稳定。现任特首李家超已意识到问题所在,参选之时已把解决香港的土地和房屋供应问题,列入其四大纲领当中,上任后亦随即履行承诺,成立上文提到的两个小组,专门研究公屋提前上楼计划,以及审视生地变熟地的流程,确保房屋供应能够提速、提效及提量。

发展新土地方面,李家超已在政纲中表示,会延续“明日大屿”及“北部都会区”两项大型基建。由于两者均涉及大量的资金及人力物力,故坊间有不少针对发展次序孰先孰后的讨论,却甚少探讨是否可以同时进行。考虑到香港土地供应正面临短缺,若要提高市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房子住得宽敞一些”的目标,供应缺口则会进一步拉大。如此一来,不论“明日大屿”还是“北部都会区”,两个计划都能增加香港的土地供应,是否可以考虑同一时间开展呢?

在发展与保育间取得平衡

除此之外,“北部都会区”总面积虽估计有30000公顷,然而“北部都会区”可额外开拓作住宅和产业用途的用地,却只有600公顷。另一边厢,政府报告建议收回包括尖鼻咀、南生围、丰乐围、大生围、三宝树、蠔壳围、沙岭/南坑等一带地方具保育价值的私人湿地和鱼塘,兴建三个湿地保育公园,再加上海岸保护公园和海滨长廊等其他保育系统,总面积约占2000公顷。

诚然,没人会否认环境保育的重要性,但是霎时间把多个保育区扩大,着实让人质疑其必要性。“团结香港基金”曾对新界与土地问题进行研究,并勾画出9个值得研究的潜在发展区,总面积共达3000公顷以上,都是在《2030+》最终报告书提出的项目以外的新增土地。此一研究对特区政府来说,相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届政府在发展北部都会区时,也需要在保育跟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切忌像过去的港英政府一样,为了推高地价,不惜人为地制造土地供应紧张,并且打着环境保育的名义,不断拓阔郊野公园和保育区的范围,以此压缩香港可开发的土地面积。如此做法,只会对香港的未来发展有害无益。 时事评论员

原标题:政策思考/让港人“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文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