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敦煌——千载情缘的故事》展览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活动之一。
敦煌壁画传颂过千载,世遗级的艺术瑰宝震撼人心,珍贵洞窟恍如通往古代的时光隧道。 香港与敦煌有缘,继2014年及2018年后,由香港文化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三度合办的《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敦煌——千载情缘的故事》,经已揭幕, 通过浸沉式场景展示多件文物珍品,还有首现香港的榆林窟第25窟一比一复制洞窟,以全新方式让大家探寻传奇敦煌故事。
大日如来在密教中被视为最上根本佛,其巨大尺寸及精湛功艺,反映了吐蕃皇室对佛教的重视。
榆林窟25洞窟首次在港展出,是今次展览的焦点所在。
敦煌石窟素有“沙漠中的大画廊”的美誉,除了壁画,洞窟内还藏有大量文物,是古代艺术文化宝库。 今次展览展出五十件源自北魏至明朝敦煌出土文物,还有多幅临摹绢画及复制洞窟,当中的榆林窟第25窟一比一复制洞窟,更是首次在香港曝光。 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卢秀丽表示,三次敦煌展涵盖意义不同:“第一次展览(2014年)是百科全书,第二次(2018年)好比电子书; 今次展览以杂志式呈现,将敦煌故事慢慢解构。” 是次展览将敦煌文化最精髓,或过往较少人留意的部分,尤其是“经变”画中的天地人元素,通过科技动起来,让观众如走进敦煌壁画故事中。
复制洞窟固然是焦点打卡位,大家也不容错过敦煌研究院借出、首次在港曝光的文物——彩绘大日如来佛鎏金铜头像(公元八至九世纪)。 首度外借展出的铜头像,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是吐蕃后期的铜雕造像,造形充满异域色彩,深受当时吐蕃及印度佛教文化影响,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艺术盛世,也反映了吐蕃皇室对佛教的重视。
香港文化博物馆馆长(历史)王家敏、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卢秀丽、香港敦煌之友副主席李美贤,携手主持展览开幕仪式。 (从左到右)
榆林窟第25窟首曝光
过往两次敦煌展较着重介绍莫高窟,其实位于甘肃省瓜州县的榆林窟,规模仅次于莫高窟,两窟并称“姊妹窟”,保存了盛唐风韵,亦渗入吐蕃文化的新养分,可谓敦煌石窟的奇葩。 首次在港展出的榆林窟25洞窟,以一比一实景复制、东南西北壁四面展示,包括东壁《八大菩萨曼荼罗》、南壁《观无量寿经变》、西壁《普贤变与文殊变》及北壁《弥勒下生经变》。 利用绘画形式通俗地表现深奥佛教经典,为之“经变图”,观众可先通过互动屏幕看精读,能更易理解画中含义。
曾数度拜访石窟的敦煌之友副主席李美贤老师,也赞叹复制洞窟之逼真:“为保护古迹,石窟现场参观时间非常有限,又不容拍照,十分钟内便要匆匆离场。 如今复制洞窟可任由欣赏,令人如置身现场一样。” 李美贤是经变图专家,一幅壁画可解说个多小时而无闷场,她推介《弥勒下生经变图》,画中每个场景可对照经书,精细画功描绘了古时民间生活细节,例如吐蕃与汉族通婚,婚礼有男跪女揖(男拜女不拜)的习俗,当时又流行女着男装,令人眼界大开。
出于唐代的木雕坐佛像,展现出盛唐时期人物丰浓、肌胜于骨的造型特征。
《观无量寿经变图》来自莫高窟,是盛唐时期净土经变的代表作之一。
出自莫高窟第172窟、盛唐时期的《药师经变图》,也是李美贤的推介展品,她表示此壁画残破最少,保存状态最好,丰富构图充满层次,表达了唐朝建筑之宏伟; 人物描绘亦细腻,乐队阵容是众壁画之冠,令人目不暇给。 展览小册子背面正是《药师经变图》拉页,此经具有消灾除病功效,值得收藏。
浸沉于古代灵山秀水
复制洞窟旁边的山水之间展馆,通过多幅数码山水画,展示古代灵山秀水。 展馆的浸沉式投影结合配乐,让人如遨游于古代青山绿水之间。 香港文化博物馆馆长(历史)王家敏不讳言花了大量时间打造这让人走进去的古迹场景:“敦煌壁画及部分文物都难以外借展出,故香港观众都期待以多媒体方式作全面感受,比起过往两次,今年确是运用了最多Art Tech技术。” 说到要将敦煌壁画动起来的最大挑战,是需忠于原著,幸有多位敦煌专家从旁指导,令展览可原汁原味呈现。
由百幅敦煌壁画特写构成的时光隧道,解说三个不同故事:“人间万象”、“佛陀故事”及“功德无量”。
参观人士可制作AR心意卡,向亲人表达心意。
临摹绢画也是今次展览的焦点,整个展馆以《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为题,用浸沉式投影及数码技术,重新解读儒家孝道融合佛教的绢画。 《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出自莫高窟第17窟北宋时期,为内地现存幅面较大,且有明确纪年的绢本佛画。 绢画正中是佛陀及观世音,两侧有十五则连环故事图,娓娓道出父母养育子女成人的艰辛,包括怀胎十月、生老病死等人生阶段, 将孝道与佛教看齐。 若想向父母以画传情,还可利用AR技术,制作写有自己句子的AR心意卡。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