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并不缺地,发展保育可并存

2022-09-11 16:05

特首李家超正为撰写首份施政报告展开公众咨询。增加土地供应是历届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相信也是施政报告的重头戏。特区政府新成立了土地及房屋供应统筹组,从顶层设计解决部门之间互不统属、互不协调的问题,为解决问题迈出正确一步。过去两星期,不少问责官员抛出增加土地的建议,包括重划北部都会区内的湿地保育区和缓冲区界线、利用绿化地带兴建公营房屋,体现特首李家超提速提效提量解决土地房屋问题的思维,具有实质意义。

特区政府过去曾围绕香港增加土地房屋供应的议题,举行“土地大辩论”,经民联去年曾提出《香港十年安居计划》,团结香港基金等智库也提出不少操作性强的建议。社会各界期盼,特区政府打破固有思维,审时度势,检视现有有关土地房屋的法规政策,是否跟得上时代步伐,是否符合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能否助力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发展,而解决问题的核心,就是政府能否有魄力和决心开创新天,满足市民改善居住的迫切需求,拓展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香港等不起,也蹉跎不起。

香港土地未充分利用

政府提出“北部都会区”构思,占地300平方公里,将是香港未来土地供应的重要来源,可提供超过90万个住宅单位。笔者曾特意走访新界北,希望进一步了解土地供应的相关细节,仔细研究后认为香港并不缺乏土地,而是没有好好利用。

现时全港超过1,000平方公里土地中,郊野公园占据了约40%,加上林地、灌丛、湿地等,占全港土地近70%,而已发展用地不足3成。笔者留意到,香港现时的郊野公园、集水区等保育地区皆是依据《郊野公园条例》、《水务设施条例》、《城市规划条例》划定,这些土地的用途有明确规定,或具特殊科学价值,或为保护自然生态。政府亦将香港15%的土地列为“绿化地带”,作为防止过度发展扩张,以免影响保育区域的“缓冲带”,“缓冲带”本身未必具有生态功能。

另外,政府早年为后海湾湿地保育区外围划出的500米湿地缓冲区,一定程度上依靠距离划定,而非参考生态价值。其中部分湿地缓冲区是私人拥有的鱼塘,需要依靠人工维护、控制咸淡水比例来维持生态价值。如今养殖业式微,大多数鱼塘早已干涸荒废,甚至充斥多种有害的外来植物。既无生态功能,谈何保育?

杭州西溪湿地发展可借鉴

“北部都会区”规划是在港深合作框架下,香港发展创新驱动新经济引擎的重要平台。在可持续性发展下,保护生态固然重要,但发展与保育绝非不可平衡。700多万香港市民至今挤迫在全港7%的住宅用地上,人均居住面积仅161平方呎,反观邻近的深圳,人均居住面积已超过300平方呎。因此,特区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以增加土地房屋为首要考虑,释放更多土地资源,同时亦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兼顾保育生态的可持续性。

杭州西溪湿地发展,是科学规划下适度发展带来庞大经济效益的例子。该处的发展,有效反哺保育区管理维护和环境监测,更有效保育生态,尤其是适当推进深度旅游等绿色经济,让保育区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乐园,助力建设宜居城市。

事实上,香港也有不少绿化地带、湿地缓冲区,若获得适当发展,将满足到一定的住屋需要,又能确保生态平衡,做到发展与保育并存。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绿化地,将是香港公私营房屋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既维护自然生态,又解决港人“上车难”、住屋小的问题,实现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李超宇 经民联青年委员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