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扬言要抢占人才,政策仍未出台之际,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新加坡政府,趁副总理王瑞杰访港时公布吸纳多元化人才新政策,似在抢闸争饮头啖汤。全球都正为疫后经济布局争夺人才,尽管港府表明会参与这场人才争夺战,但绝不能再被传统政策规范,须不拘一格,更要加把劲用实利将人才虹吸过来,并留港发展。
新加坡人力部长陈诗龙宣布一项名为“顶级专才准证”计划,凡过去一年每月收入逾三万坡币(约十六万九千港元)的高薪人士,毋须先在新加坡找到工作,便可获批为期五年的工作签证,而其配偶亦获准在新加坡工作,毋须另外申请工作签证。在体育、文化艺术、学术研究有卓越成就的人士,即使月薪不符门槛,也可申请。新计划将于明年元旦起接受申请。
传统政策规范多难留人才
新加坡自立国以来,一直倚重外来人才,并一再提高审批门槛,以保障当地人的就业机会,但今次为了吸纳各方的顶尖精英,弹性降低部分门槛,皆因全球明白到人才是决定国家成败的关键,正推出各种形形色色、较宽松的吸纳人才计划,总理李显龙在上周一国庆集会上表明,绝不能落后于人,一周后便急推出台新政策,凸显逼切性;同时亦趁当地昨天撤销室内戴口罩令,映衬香港疫情反弹,要收紧抗疫措施,大有趁你病攞你命,试图用对外更开放的措施将更多人才抢占过来。
事实上,多国都在放宽延揽人才的门槛。例如,英国五月底启动新计划,向英国以外的全球五十所顶尖大学毕业生招手,毋须在英国找到工作,便先发出工作签证,务求将最有潜力、刚在职场起步的人才招揽来英;德国其后也推出类似政策。泰国下月起更推出为期十年的工作签证,希望在未来五年吸引多达一百万名有专业技能人士落户泰国。
李家超最近频频表明,香港着力发展创科,一定会向全球抢占人才,包括优质的、香港缺乏的,涉及医疗、创科范畴,固然是出于创科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纾解人才外流问题。
香港一直以来有多种吸引人才计划,包括为非内地金融服务业人才而设的“一般就业政策”、针对内地专业人士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针对海外及内地高科技人才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针对海外创科人才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等,但成效却不太理想。据入境处资料显示,资讯科技业界人才申请来港人数,由二○一六年的一千六百八十二人,跌至去年五百八十五人,跌幅六成半;同期的艺术文化界人才申请由四千四百三十六人急跌至一百三十三人,跌幅九成七。
人才不但来港意欲低,连留港意欲也不大。以“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为例,二○○三至一二年共批出五万七千多宗申请,但在二○一○至一九年期间只有约七千人取得居留权,仅一成二人成为香港永久居民。香港留不住内地或海外人才,背后相信与香港高楼价、高租金有关,即使他们有经济实力,买楼又要付高达楼价三成的双倍印花税,而且还要住满七年才享有永久居民的权利,令不少人才将目光转向新加坡,因当地只要获批工作签证,便可申请永久居留权,并没有居住年限要求,只要持有永久居留权,便可享有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福利。
宜推房屋津贴与深圳看齐
港府要与多国争抢人才,不能采渔翁撒网式,应深思熟虑因应哪些产业最缺乏、最急需的人才选择性出招,而靠税务优惠的传统政策已不合时宜,不但要放宽入境门槛,更要针对海外或内地人才最想要的实利,如住房津贴、子女教育津贴、奖金等,务求与深圳和周边地区看齐。当局即使要稳定楼价,也应设法解决优才置业问题,不妨采取先征后退措施,待优才居港满七年成为永久居民后才退回税款。
外国抢人才已不拘一格,港府须从后赶上,以新思维突破过往条条框框,推出一些更实惠的措施,才能把人才抢下来,留下来,并愿意协助培训本地人才。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