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杂货店”“旅行咖啡店”“人生放弃酒吧”“孤独的烤串店”……在北京、杭州、西安、广州等许多城市的停车场、广场、路边,挂着各种迷你招牌和旗子的“后备箱店铺”鳞次栉比。
开这些“后备箱小店”的几乎清一色是年轻人,其中尤以中国的Z世代居多。今年春天以来,由于疫情影响,中国本土的实体店经济遭受打击,一些店铺暂时关停。于是,中国年轻人通过这种方式重启夜间市场:烤串、咖啡、葡萄酒、衣服、鞋子、日用品、书、家具……各种小玩意都有。
经营这种店铺的年轻人中,有“从事副业”的上班族,有“想卖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的学生,还有“比起赚钱更希望与志趣相投的人交流”的开店爱好者,大家开店的目的也多种多样。有报道称,“在周末晚上开几个小时的店,收入就能达到5000元(人民币)”。但事实上,能够赚到这么多钱的只是少数一些人。北京的刘先生开着一辆廉价的五菱宏光售卖烘焙咖啡。他笑称自己用3万元(人民币)买了个咖啡机,一杯卖22元。自己并不赚钱,只是想实现开咖啡店的梦想。
不过说到底,这些“后备箱店铺”是无证营业,许多地方的城管管得严,“后备箱店主”们不得不四处移动,或在微信上与客人们联系。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表示,“后备箱店铺”存在食品安全、知识产权、占用道路、纳税等方面的问题。
近来,中国政府开始鼓励促进消费的“夜间经济”,并提倡实现“灵活就业的工作方式”。“后备箱经济”中隐藏着重焕社会活力和实现年轻人梦想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