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航海体验——“南澳Ⅰ号”丝路物语。黄迎涛供图
“南澳Ⅰ号”出水的瓷器,以青花瓷器为主,还有部分五彩瓷器和少量青釉、白釉、青白釉瓷。从釉的品类、装饰风格等判断,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瓷器主要来自漳州窑,部分为景德镇窑系产品;其中,漳州窑生产的“汕头器(SWATOW)”,曾经在海外风靡一时。“南澳Ⅰ号”也成为中国发现的第一艘满载漳州窑“汕头器”的船只。
因器物底部或圈足上常黏着沙子,这些漳州窑生产的瓷器又被称为“沙足底”,在海外以“汕头器”的称谓广为人知。崔勇介绍,漳州窑生产的“汕头器”曾在日本、东南亚和欧洲深受欢迎,还有人称其为“克拉克瓷”“吴须赤绘”等。崔勇解释道,最早在东南亚大量发现“汕头器”以及相关文字记载和研究;到了1990年代,专家证实了“汕头器”生产于漳州窑。瓷器的销售地、生产地陆续被证实,随着“南澳Ⅰ号”沉船发现的“汕头器”,该瓷器的运输地也以实物的形式被证实,“这也侧面说明了瓷器名字的来由,完善了汕头器来源问题的证据链。”
“南澳Ⅰ号”解决了“汕头器”来源问题的同时,也证明南澳岛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航线上的重要节点。作为“闽粤咽喉”的南澳岛,自古以来都是海运贸易的重要地点。黄迎涛表示,当代考古发现陆续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南澳已有原住民,并开始尝试进行海路的探索,到了唐宋时期开始,海上贸易日渐繁盛。
在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中,黄迎涛等文物保护工作者,在隆澳、深澳、云澳地区以及烟墩湾、太子楼遗址附近,曾采集或发掘出土大量的唐代瓷器残片,从实物上证明了南澳在唐代时就有人类定居的端倪、至少从宋代起就出现村落和贸易现象。
记者了解到,“南澳Ⅰ号”并非南澳县发现的第一艘水下沉船。早在1994年,南澳曾经在当地青澳湾西南约2公里处发现许厝礁沉船遗址,考古队员赶到南澳,采集了青花碗、碟、杯等文物。经专家判断,该船为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沉船,这也是南澳县发现的第一艘水下沉船。
以前南澳的文史考证,大多数依靠书籍记载,以及渔民捕鱼时打捞上来的零零散散的“海捞瓷”,“而且古籍的内容以海防史、教育史为主,在经济方面的记载较少。”黄迎涛表示,“南澳Ⅰ号”沉船以实物证明了南澳在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反映了当时南澳海洋经济的发达程度。如今,许厝礁沉船遗址、“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等多处沉船遗址,以及历年征集的海捞瓷器,进一步证明了南澳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