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对未接种疫苗的人,新冠一点也不像流感

2022-09-17 08:01

香港最近出现一个新冠疫情病死率的争拗,香港第五波疫情至今已有九个月,截至星期四,累计有九千六百二十三人病死,当中约有九千一百人是今年首四个月疫情高峰时离世。

前医管局行政总裁梁柏贤近日提出质疑,指政府计算病死率应分开计算今年初疫情高峰期的病死率和近日疫情反弹的“粗病死率”。他认为近期的“粗病死率”不足百分之零点一,与流感相若。不过,政府的看法并非如此,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反驳说,这种计算“严重选择性偏误”,令市民轻视疫情。他强调应该以整个第五波计算的病死率百分之零点六比较恰当。

这个病死率的争议,表面看是截取数据的时段不同,政府以整个第五波九个月疫情作为基数去计算,而梁柏贤等只以五月十五日至九月这段时间的疫情作为基数去计算,就得出不同的病死率。

两种不同计法,有不同的理据和思维。第一,梁柏贤只截取近期数据的做法,从分析事物的角度,有捕捉到近期变化的好处,但也有轻视疫情的坏处。他希望藉着指出疫情不严重而叫政府进一步放宽抗疫政策,例如外地回港的检疫隔离日数。但“新冠如流感”之说有一个副作用,令人觉得不用接种疫苗也无问题。

第二是,政府以整个疫情作为病死率的计算,是一个审慎的做法。由于疫情是延续的,期间没有清零,只是Omicron变种病毒变成了主流而已。所以,以整个长达九个月的第五波疫情作为基数来计算病死率,合乎科学,也比较审慎。当然,这种计法的坏处就是凸显了疫情的严重性,而好处亦复如此,这样可以鼓励更多人去打针,加快建起免疫屏障。

那么,为甚么五月以后的病死率会偏低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

第一是疫苗接种率已提高了,特别是八十岁以上的极易感染人群的接种率;第二是今年三月开始了给处方口服药予长者等高危患者,令死亡率下降;第三,最弱的一批在年头那一波已过身了。

第四,可能是更重要的,就是第五波初期,即今年年头的疫情爆发,可能已有二、三百万人受到感染,他们再受感染的机会率只有百分之一,令这一波疫情后段可感染人群的基数接近减半。

然而,无论是以整个第五波计算的百分之零点六病死率,还是只是用所谓的百分之零点一“粗病死率”,都没有提及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感染人群的基数。

过去,香港每年流感病死的人数大约有一百至三百人左右,有三百人以上病死的年份,流感已相当严重。但是,由五月中至今,已有超过五百多新冠病人死亡,而这一波疫情还未结束。以近期平均一天有十人病死计算,到这一波疫情结束,死亡人数可能达到七百至八百人,就等于香港每年流感平均死亡人数的五倍!

即使以梁柏贤所谓的“粗病死率”百分之零点一计算,为何新冠的病死率和流感相同,但死亡人数却多这么多呢?

主要是感染基数不同。由于流感是长期流行的病毒,一生人感染流感的次数可能过百甚至上千,身体已有充足的抗体保护,流感即使杀到,感染流感的人数也会比较少。假设有十五万人感染,百分之零点一的病死率,就等于一百五十人死亡。

问题是,新冠病毒是新型病毒,感染和重复感染的人相对于流感少很多,新冠免疫屏障仍然比较低,疫情一旦爆发,感染人数会多很多,由于基数大,就算病死率相同,死亡的人数也多很多。

这里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完全没有接种疫苗亦未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特别长者,遇上疫情的时候,真的会如苍蝇一样死去。八十岁以上的人,没接种疫苗的,病死率达到百分之十三。

现时,八十岁或以上,一针也未接种的共有十一点六万人(百分之二十九点二),七十至七十九岁、没接种疫苗的有九点九万人(百分之十六点七),而六十至六十九岁有十一点五万人(百分之十点三)。这些没接种疫苗的长者,一旦受到感染,死亡的机会很大。

假设那十一点六万、一针也未接种的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家,全数感染,百分之十三的病死率,等于会有超过一点五万人死亡。

所以,要认清“新冠不等如流感”的事实,未接种者赶紧去打针。愈多长者打针,香港愈具备开放的条件。

卢永雄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