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展之路的“内力”与“外缘”

2022-09-20 15:33

9月14日,媒体披露的几组关于各口岸出入境数字,引发了民众对于特区政府入境政策和通关侧重点的思考。自8月12日起,特区政府对海外及台湾地区抵港人士检疫安排实施“3+4”(3天检疫酒店隔离、4天医学监察)的模式,至今已一个月有余。根据入境处数字,7月份入境旅客为47483人次,内地访客有39878人次,约占84%;其他访客有7605人次,约占16%。8月份入境旅客为58880人次,内地访客为47959人次,较7月份增加8081人次,占入境访客的81.4%;其他访客有10921人次,较7月份增加3316人次,占入境访客的18.5%。由此可见,即便是实施了“3+4”安排,8月份的海外访港旅客未见明显上升。但这几组数据不仅反映出未来香港通关的方向和侧重,更是体现出了香港发展道路和自身定位的“内”与“外”。

对内通关是根本之道

一方面,“3+4”安排未能吸引以香港为最终目的地的客商。换而言之,海外客商更为看重的是内地市场,而以香港为目的的市场则显得并不那么重要。相反,以香港作为跳板和桥头堡,接轨内地是外国投资者投资意欲的最终所向。故此,在后疫情时代,香港作为内地联通世界的“超级联系人”,它的桥梁性定位愈发凸显,这也促使香港社会意识到,开放对外通关不是最终的目而只能是手段,只有与内地通关,才能实现内动外联,使得国外的资金在香港成为进出自由的活水。

另一方面,内地旅客成为访港旅客的主力也证明了如今的香港和内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与内地通关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刺激更是香港发展必不可少的源泉。然而,持续近三年的新冠疫情令香港与内地无法正常通关,本地旅游、零售、餐饮等行业失去了庞大的内地旅客市场,例如一家本地连锁化妆品零售商的创办人及其儿子早前遭入禀申请破产,该公司的快速发展与疫情前有大量内地游客访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作为香港支柱产业的服务业和旅游业所面对的普遍困境。若不能实现与内地通关,本地顾客和海外旅客的消费和经济拉力的贡献就无法真正刺激到香港经济复苏。

这样看来,通关问题和方向侧重点关乎到香港发展道路和自身定位的问题。通关向外,是“手段”、“方法”和“外缘”;而通关向内,是“核心”、“目的”,更是内嵌在自身社会构成的“内力”。香港未来通关的议程并非是说不向世界开放,但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去思考,香港向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的是,香港正逐渐成为内地客商走向世界,接轨国际市场的重要跳板,香港的开放从短时间来看,是内地吸引外商的服务者。从长远来看,香港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连接者。故此,对外通关这一过程的目的首先应该是与内地通关。若不能将与内地通关作为当下香港社会的共同努力方向,那么,即便是再调整检疫安排,也不能吸引到外国旅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香港经济复苏。进而言之,香港的通关,通的不是哪个具体的国家和地区,而是要将自己的经济和社会成为畅通无阻的“通道”,抓住世界和内地的脉搏,实现双向互动和同频。

仔细考量抓住发展机遇

近日来,香港疫情的确诊数字回落,病毒的有效繁殖率也呈现下降趋势,可以说本港疫情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稍微缓和的阶段。而粤港两地正研究“逆向隔离”并与内地检测标准看齐的政策安排,都体现出特区政府意识到与内地通关才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换而言之,通内地和通国际,不是一道摆在香港面前的、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一道需要香港权衡利弊的多选题,更是一道需要香港仔细考量,分清主次,考虑周全的主观题。

放宽检疫安排能否为香港吸引更多的游客,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但是能吸引多少海外的游客,这恐怕还要看香港能跟内地通关通了多少程度。通外必先通内,香港发展向内看是与内地相接轨,与国家政策相呼应的过程;香港发展向外是连接世界,扮演作为内地走向国际的桥梁角色。这一“内”一“外”的环环相扣,才能汇聚成香港发展的真正内力和外力。

中国侨联委员、安徽省政协委员、香港安徽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

原标题:焦点评论/香港发展之路的“内力”与“外缘”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吴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