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路透社消息指出,德国经济部正在制订一揽子措施,包括考虑取消向在中国经营的德国企业提供国家投资出口担保,以降低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的吸引力。此前,德企若在海外投资受损,德国政府将为其提供部分补偿,在其海外投资高达291亿欧元的担保额度中,113亿欧元为在华投资。
回顾过去的数年,先有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战,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打乱了全球产业链正常运作的同时,亦削弱了全球化所带来的经贸红利;后有疫情持续蔓延反覆两年半有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产业及供给链的危机。西方诸国都有意引导产业回流本土,而这种趋势在今年初俄乌战争爆发之后,随着各国纷纷“站队”甚至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有愈演愈烈的迹象。
有见及此,不少人都对中国的投资前景并不乐观。一方面,因为中国并未跟随西方国家阵营,加入谴责甚至制裁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另一方面,随着越南、印度等国的制造业产能日益追赶,再加上中国内地严格清零的疫情防控政策对外资信心造成严重打击,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吸引力似乎大不如前。
首八月FDI不减反增
然而,根据中国商务部9月19日公布的数字,今年首8个月,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却不减反增,达到892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4%。其中,根据美国智库Rhodium Group公布的欧洲对华FDI数据,今年上半年欧盟对华FDI总金额高达55亿欧元,高于2021年及2020年同期的48亿欧元,也较疫情前2019年上半年的54亿欧元更多。
而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近日更是在广东省举行了隆重的一体化基地项目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耗资约100亿欧元的项目建成后,湛江市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创下了德企在华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
中国市场吸引力不减
种种迹象,似乎表明了欧美政府与民间企业的步调出现了不一致。
其实,企业作为商业性民间机构,所做出的决策都必须对股东、持份者及员工负责,需要寻求自身发展的利益最大化,自然而然地会倾向于对最有潜力的市场进行集中投资。
中国一方面作为拥有完善且大规模制造业的统一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且极其便利的配套生产制造条件。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4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其中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产销规模均居世界第一。而在种种西方媒体报道中对中国制造业造成威胁的越南、印度等国,目前的基础建设并无法为产业链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人均GDP远不及内地,前者的人口更是只有中国内地的十四分之一。因此,尽管这些“后起之秀”对国内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在更高端的制造业领域,中国仍是“一枝独秀”。
目前全球多国都面临着高通胀的忧虑,而除美国以外的国家普遍更是承受着美元高企带来的汇率走弱,导致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及消费能力急剧下降。而中国内地作为拥有自主货币政策的庞大经济体,其通货膨胀率亦维持在相对可控的水平(8月份CPI年增率为2.5%),因此消费市场仍拥有相对较大的活力。而市场,正是企业所最需要的。
原标题:【商界心声】欧美企业仍看好中国经济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