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太空人不是梦,冀加快推动科研产业化

2022-10-15 15:26

内地选拔载荷专家(Payload specialist),首次把港澳地区包括在内,香港开埠以来首名港产太空人有望诞生,这一次载荷专家选拔,全国只选二人,竞争激烈,这次选拔至少显示了港产太空人不是梦,我们期望这次选拔,成为香港大力发展科技研发的契机,香港科研水平不低,但一直以来无法产业化,发展空间不足,不少本地博士生毕业后都转到外国深造或工作,希望这次选拔让更多人对科研感兴趣,为香港科研广泛发展铺路。

香港的大学参与国家航天事业已超过十年,二○一○年香港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的研发成果,就应用在登月的“嫦娥三号”到“嫦娥五号”,以及登陆火星的“天问一号”;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研究团队,二○一七年在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上进行太空生命科学实验。香港也有十多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物理、化学、通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到航天科技,生物医疗和人工智能水平也不“输蚀”,而根据英国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及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的全球大学排名,全球首一百所大学,香港占了五所。招募载荷专家消息公布后,位处科技园的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就有十多名符合要求的人士有意参加计画。

一直有说香港科研水平不低,这次真实感觉到原来香港科研水平还真不俗,然而长久以来都无法形成科技研究的氛围,中学DSE的状元尖子,十之八九说选读医科,将来当医生,文科生就选环球商业(Global Business),或是法律,极少有状元选择科技研究,因为毕业后除了在中学教物理化学外,其他工作机会不多,有朋友侄女考获DSE三十七分佳绩,选了科技相关的科目,读了两年,却发觉毕业后除非再读硕士博士,否则难以就业,于是硬生生转到成绩要求较低,却较易找工作的学科,从第一年读起,实在十分可惜。目前香港有三所大学陆续开办航天科技的本科生课程,每年取录约一百人,港大和中大亦陆续开办相关研究生课程,城市大学将于2022/23学年推出同一科目,这是好事,但问题是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

今年四月特首选举前夕,我在本栏谈过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问题,香港科研水平不低,但局限在大学,成果无法落地形成产业链,创造更多职位,相反深圳以实用为先,推出可应用的产品,反而形成产业。香港要更快见科研成果落地,相信要加强与内地合作。创新科技局局长孙东就举了一个例子:内地卫星导航技术发展成熟,其开发的北斗卫星系统二○二五年料达一万亿元人民币产值,中国卫星发展将走向国际,香港的独特作用便会体现出来。他希望借此把国家优势战略产业在港建立基地,向国际发展,带动其他科技产业如通讯、导航、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展,吸引外来人才,建立科技生态圈。

社会各界人士透过直接、间接方式参与国家航天科技的讨论,感受登上太空,在太空做实验的喜悦、自豪,有助提升新一代对中国人的身分更加认同,有利加快精神回归,“一国两制”实施了二十五年,落实“两制”的同时,期望将来有更多中港科技领域的合作,让新一代有机会参与“一国”最尖端的发展。

刘兴华

香港太平绅士协会副会长

原标题:太平人语|港产太空人不是梦 冀加快推动科研产业化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