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内涵

2022-10-18 10:2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上午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二十大报告。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时,大会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会议强调了一个关键时期和一个使命任务。其中,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经济方面的落实上,本次报告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总定调上,会议强调发展仍是第一要务,着力点是实体经济,市场在配置资源上仍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支持、引导。围绕着新发展理念,笔者认为本次报告有以下五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创新地位提到至新高度

笔者认为,中国21世纪以来的前两个十年,分别享受了人口红利与金融周期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创新成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二十大报告当中明确指出,“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第一动力”。

中国的研发投入或迎来进一步的上升,政府或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笔者认为上述表述的一个重要的落实就是研发投入的不断上升。我们预计,要实现人均GDP在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中国的研发强度需要从2020年的2.4%进一步上升,按照规划要求,“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强度高于“十三五”。

由于创新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必须依靠政府投入,即使是在奉行“自由经济”的美国,我们也能看到其科技发展伴随着政府的巨大支持。举例来说,苹果公司的核心科技几乎都来自于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科技革命的公共投资,美健赞公司(Genzyme)的成功也得益于公共部门科学家的早期研究成果。未来无论是财政还是金融领域,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可能都将进一步加大:一方面,财政的直接支持规模可能继续上升;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也将继续扩大,人行可能会继续推出与科技创新有关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银行可能也将加大对相关行业和公司的融资支持力度。

外部科技合作虽然面临挑战,但中国可以更好地发挥规模优势。目前一个普遍的担心问题是高尖端的技术瓶颈,以及美国对中国日益苛刻的科技限制。那么中国的科技创新有什么优势呢?中国已经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是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部分美国、韩国的高科技公司2021年60%左右的收入都来自中国市场。制造业本身非常依赖规模,规模可以摊平前期高昂的研发成本,同时又能产生新的需求。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小国通过自由贸易获得规模市场的难度加大,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本身具有大规模的市场,这样的规模优势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获得进一步的体现。

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会议强调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已启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试点,一些中心城市已开始建设人才平台的“3+N”空间战略布局。

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在绿色发展方面,报告重申了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在消费领域倡导绿色消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味着立足于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也会提高旧能源的清洁高效使用,先立后破。

在俄乌冲突与全球大宗供不应求的大环境下,需要认清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发挥好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低于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势,绿色转型的有序推进、保供稳价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增强中国出口制造业的竞争力,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价格优势凸显,出口份额大幅抬升。

此外,报告的新提法是“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不同于以往“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新提出的新型能源体系还处于“规划建设”阶段,未来可能会出台更细化的顶层设计,统筹能源建设、保障能源安全。

三、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

报告指出,将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区域协调发展,既是共同富裕下政策的必然选择,通过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充分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合理要求,比如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以避免区域无序竞争、促进制造业梯度转移有序开展和承接等,近年来中国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车、石化、船舶等方面正在优化产业集群的布局。

在此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向中西部和县城拓深、新基建加快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十四五”期间基建有望迎来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

在完善分配制度方面,强调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对于不同收入群体,除了强调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于高收入则是强调“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更加法制化合理化。初次分配依托市场机制,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虽然在2011年后持续上升,但国际对比看仍有提升空间;二次分配依托政府调节,中国还存在流转税占比高、对低收入家庭转移支付较少、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解决,资本无序扩张亦需有所纠正。

对于房地产市场,报告继续强调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以保障合理住房需求,并缓解金融周期上行期房价上涨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

报告同时强调了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前期失业金扩围、稳岗返还和技能培训补贴等措施有望进一步加大力度。报告还强调,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疫情凸显了中国医疗体系的短板,中国人均ICU占有量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较低水平,未来医疗设施和医药的建设发展或将重点推进。

五、推进制度型开放

报告重申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国内大循环“可靠性”的提法,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相呼应。从数据来看,中国进出口金额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64%下降到了2021年的34%,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也保持在相对均衡的水平,人均GDP已超1万美元以上,客观上都要求高水平对外开放。而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更多要求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中国一方面积极推进RCEP(区域全面合作经济伙伴)等自贸协议的签署和落实,积极研究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笔者预计未来五年这些改革方向仍会继续持续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原标题:中金点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内涵

来源:香港大公报  中金公司分析师 张文朗、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