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坑古城众多历史建筑中,大夫宗祠的历史研究价值尤其突出。据宗祠一面墙壁上的《陈氏二三房合建宗祠碑》碑文记载,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田坑陈氏十世祖岁贡生陈赞志、候补州同知陈赞琰等修建供奉田坑九世祖 “奉政大夫”陈大绩(号宁斋)、岁贡生州司马陈大年(号静山)的祠堂,又称“宁静二公祠”。
▲古城仅在东面设一大门。
碑文中提到的陈氏九世祖“奉政大夫”陈大绩,是田坑陈氏历代裔孙中最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之一,陈大绩“笃友爱好施予”,富有但不骄奢,为官有爱民之心。据史料记载,雍正四年(1726年),当地闹饥荒,陈大绩将1500石谷子减价出售给乡里;乾隆七年(1742年),饥荒再生,他拿出600担粮食,按户发给家乡百姓;到1757年、1758年的大饥荒时,他家中已经没有余粮,于是派人去远方购粮回来赈济乡人。得到他帮助的乡亲们,罗列他的七桩善事,联名上书抚院,广东巡抚王安国赠匾“乐善不倦”,表彰他的急公好义。如今牌匾犹在,只是缺失了“倦”字。因曾有“富奏百万,修治黄河”的义举,陈大绩死后被诰封为“奉政大夫”。
有其父必有其子,据清光绪《惠州府志》,陈大绩次子陈赞熙在山东任济南府同知时,“所至皆有清名”,死后也被诰封为“奉政大夫”。
另有十一世陈耀东,字铎,其“少有远志,落落自豪,学习吏治,工笔札”,被按例选入京城任职后,凭一手好书法深得亲王喜爱,被推荐进礼部学习。他初任山西省平阳府通判,接着历任四个县的知县,因为政绩卓异为官清廉,官至五品。“军功加四份,纪录十七次,诰封奉政大夫”。
专题 更多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