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匡胤的死因历代议论多多,他身体壮实如牛,大雪之夜请兄弟前来饮酒,如何突然就“暴亡”了,现场只有他兄弟二人,于是,给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大宋第一迷案,按照刑侦学上“谁受益最多,谁嫌疑最大”的推理,认定凶手就是这赵二爷,这位宋代第二任皇帝赵光义。
赵光义自认为是战力过人,战略超群,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杰,如李世民“天策大将”级的人物,在取得皇位之后,如何摆脱太祖皇帝高大的政治阴影,树立新天子的权威,更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武功比兄长还强,所以他喜欢在军事上指手画脚。
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太宗朝打仗时,在外的领军之将都有一个叫作“阵图”的东东,这便是赵光义的发明,将领必须根据他画就的作战方略排兵布阵,全不顾战场变化莫测,瞬息万变的具体情况,将领如果违背,便是抗旨。
“将从中御”的政策,使得领兵之人全无机动性,只能纸上谈兵地根据皇帝的“英明决策”行事,在这勤奋的伪军事家指导下,宋军岂有获胜之理,观他一生的战功,怕也只是征北汉稍稍能拿得上台面来。
为了使自己的军事天才得以更充分一展现。他还热衷于御驾亲征,但事与愿违,高粱河之战,被萧燕燕打得溃不成军,乘一驾驴车逃回,颜面尽失,不过,将一驴车演绎出“马作的卢飞快”的精彩,也算是奇葩中的战斗机了。
继而的雍熙北伐,又大败而归,还害得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被俘后绝食而死,这两仗将太祖留下的军事精锐尽失,士气大挫,对辽是谈虎色变,视为畏途,自此之后,便永远断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
所以,毛泽东在读《宋史》时,曾在书中写过一个批语:“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打不赢辽人也就算了,问题是期间还被那蕞尔小国的越南人给胖揍了一顿,使得历来归附于中原王朝的交趾自立为国,彻底脱离了中原,这就是赵二干的好事。
在后来同西夏的交战中,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大战役皆败北,能征惯战的精锐将士伤亡殆尽,不得已,又是上贡纳币,而且还坐视党项人做大,一群黄土高坡的放羊人,最后竟也能同大宋王朝分庭抗礼,随着李继迁叛宋建立西夏,西北五州也脱离了大宋的版图,可以说,西夏能成功立国,这赵二“功不可没”。
外战外行,内战也疲于奔命,成都王小波和李顺起义,一群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将大好的天府之国弄得个天翻地覆,还有模有样地建立了大蜀政权,就是这样一群乌合之众,赵二花了三年时间方才平息。
相对于赵匡胤善待来降的旧国君王,如蜀王孟昶、南唐李煜、钱王钱俶等等,甚至对自己有着巨大威胁的后周恭帝亦没有赶尽杀绝,相反,他感柴荣的知遇之恩,立“誓碑”确保周氏后人荣华富贵。
但这赵光义上位后是反其道而行之,对这一众人可谓是毫不留情,统统置于死地而后快,而他最擅长的便是下毒,于是,一心向佛的钱俶、写词第一高手的李煜,俱在他的授意下死于非命。
鸩杀李煜,是因为他强行霸占李煜的小周后,李煜愤懑之下写了那首千古名词“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他便不能容,他对李煜夫妇是极尽污辱之能事,强留小周后陪宿不说,还令人画春宫图欣赏,这便是传说中的《熙陵幸小周后图》,如此变态劣迹,历史上除了西晋和北朝高氏几位混账皇帝外,他可算其中的极品了。
他大力开科取士,人数在历史上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将“重文抑武”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境地,直接导致了宋朝数百年的军事积弱,事实上导致了中原民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败亡,这却也是不争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