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号称明朝“天下三杰”之一

2022-11-18 15:28

明朝嘉靖年间人才辈出,根据记载诞生了诸如戚继光、海瑞、张居正、高拱等文臣武将。

本文中的杨博就是其中的一名嘉靖名臣,深得世宗朱厚熜的信任。

杨博考中进士,早年跟随翟銮出巡,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和胆识,受到翟銮的赏识。后来得到张瓒和毛伯温两位兵部尚书的器重,被提拔重用。

他被严世蕃称为明朝的“天下三杰”之一,杨博是怎样一个人?

杨博不仅聪明,而且过目不忘,无论文书奏章,还是各地的地形地貌,都能够快速记忆,这还不算,他还会说十几个地方的方言,与当地人沟通无障碍。

陪官员外出巡察,既做活地图,又是得力的翻译助手。

有一次翟銮奉命视察边疆地区,他点名让杨博陪同。幸好杨博陪着去了,翟銮有惊无险安全回到京城。

一路上,杨博对各地的地势、民俗、军队驻扎及战斗力情况都做了认真的记录。在队伍到达甘肃的时候,路上突然冒出来人几百人的少数民众,拦住翟銮他们的去路,邀请赏赐。

翟銮一时拿不出这么多赏赐,担心人越聚越多,命令手下武力驱逐。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动,因为他们只有十几个人,无力抵挡。翟銮焦急得不知道该如何应付,临时搬救兵肯定来不及。

杨博安慰翟銮不要着急,他有办法应付。杨博让仪仗队整理好行装,威风凛然地走出去,列队站好,他对着聚众大喊:“朝廷命官在此,你们还不赶快迎接,军队随后就到,怠慢者必被捆了送去受罚。”

这些人一听,瞬时蒙住了,散开在路的两边,恭敬欢迎朝廷命官。杨博给了带头的几个人一些赏赐。危机就这样解决了。

翟銮躲过一劫,赞叹杨博临危不惧,遇事沉着应对的气度,回到京城上书举荐杨博。

杨博是文武全才,虽然文官出身,却精通军事,出入朝堂四十多年,以出奇致胜的战略部署、守疆退敌屡立功勋,被皇帝倚重视为其“左右手”,后被提拔为吏部尚书。

杨博为人正直清廉。有一年,杨博主持京察工作,罢黜了一批官员。

京察是古代考核官员的一种制度,明朝的京官是每六年考核一次。

“考核成绩分为四种:称职、平常、不称职和贪污闒茸。对应的处理措施分别是:称职者升职,不称职者降职,平常者不升也不降,贪污者承担法律责任,闒者罢免。”

有个叫胡应嘉的言官,上书弹劾杨博。理由是这次罢免的官员中,没有一个是山西官员,杨博有仗着手中的权力包庇老乡的嫌疑。他给京察杨博扣了一个徇私舞弊的罪名,消息传出,震惊朝野。

胡应嘉是个闲不住的人,之前就弹劾过高拱“不忠”。对皇帝不忠心,是很严重的罪名。高拱赶快向世宗皇帝申辩。恰巧皇帝那段时间昏睡不醒,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这之前胡应嘉还弹劾过高拱的一个亲戚,工部侍郎李登云。高拱与胡应嘉素来没有太多的瓜葛,更谈不上有仇恨。高拱思来想去觉得胡应嘉敢用这种捕风捉影的信息诬告,想要置自己于死地,他背后一定是有人唆使。

高拱联想到自己的敌对徐阶,同自己一样位高权重的人。于是,高拱就把这笔帐记在徐阶身上。高拱这么想着,就开始等待机会。

胡应嘉这次弹劾杨博,有个最大的漏洞便是,胡应嘉是杨博的助手,应该在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提出,事后大做文章,有失职之嫌。

政界元老杨博加内阁首辅高拱,和一个整天惹事生非的言官,两方实力不言自明。胡应嘉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丢官回家。

官场人际关系网络错综复杂。张居正是徐阶的得意门生,有意排挤高拱。

有一天,宫里闯入一个叫王大臣的刺客,被抓捕后,有人传话让他供出高拱。高拱莫名其妙被抓。

杨博了解高拱为人,认为他是一名成熟的政客,不至于做出如此勾当。于是杨博和都御史葛守礼找到张居正替高拱解脱罪责。

张居正愤怒:“难道二公是说我对高公有成见吗?”杨博回答说:“不敢这么说,但是只有您有办法了。”

后来,杨博安排让王大臣据实翻供,并让高拱的仆人混入人群中,叫来王大臣识别,他找不出来,高拱以清白之身保住性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