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多为文人的士大夫,都是有“骨气”之人,但在元明期间,皇帝对士大夫的态度转变颇为明显,正是这种原因所在,让士大夫们一步步走向堕落之路。
公元1645年,面对南下的清军,沉浸于江南的融融暖风之中的南明君臣们,却依然文恬武嬉、醉生梦死,骄奢竟甚于承平之时,最终除了史可法在早春的数点梅花下,噙着亡国泪血战扬州,用生命向天地昭示自己的故臣心之外,南明弘光朝廷的官员们大多望风而降。
不仅江北四镇的武将们,大多毫无抵抗意志,同清军开战即降,就连身为明王朝“中坚”的士大夫阶层,也大多在南京城破之时跪迎清军,一代文坛领袖、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甚至还留下了“水太凉,不能下”的“佳话”。
相比于宋亡之时十万人蹈海殉国,《胜朝殉节诸臣录》的名单实在太过可怜。在由宋到明的历史进程中,究竟是什么让士大夫阶层的气节,堕落得如此之烈呢?究其原因,也许可以从儒家先贤孟子的一句名言中找到答案:“君之视臣如草芥,臣之视君如寇仇”。
宋代以前,重臣面见皇帝非但不用三跪九叩,还能得到皇帝的赐座与赐茶。到了宋代,臣下在朝堂上不再拥有自己的座位,但仍能站着言事,加之宋代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教训,极力崇文抑文,对士大夫阶层礼遇极高,言论也相对开放。
宋太祖赵匡胤就曾留有“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的祖训。因此宋代的士大夫阶层中虽然也不乏蔡京、秦桧之类的奸佞小人,但刚正直率、敢于上书言事甚至公然顶撞皇帝者大有人在。宋亡之时,面对异族新朝的血腥征服,十万宋人蹈海殉宋。
到了元代,由于元王朝本身就是由北方草原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即使经历了汉文化的洗礼,也难以摆脱蒙古部族政治所固有的落后因素。蒙古草原上的君臣关系是绝对的、不留丝毫余地的,所有人在大汗面前只能是忠实的奴仆。
这一点,从成吉思汗对其麾下的名将的“四狗”之称中,也可看出端倪。元代朝堂上,蒙古族大臣对皇帝自称“奴婢”,也是司空见惯的常事。在这种把君臣关系完全看成主奴关系的文化影响下,元代皇帝大多不会在意“刑不上大夫”的儒家教条,跪拜礼、廷杖之类的肆意羞辱士大夫阶层的人格尊严的礼仪和刑罚,也开始盛行起来。
明代建国之后,打着“山河重开大宋天”的朱元璋却并没有恢复宋代的开明统治,而是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除了“发扬光大”廷杖制度以外,朱元璋在位期间还废除了丞相制度,制造了多起大案,打击折辱官僚士大夫群体,建立厂卫特务制度监视群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