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春天,已经官至丞相的曹操紧紧握着小儿子逐渐冰冷的小手,躺着病榻之上的,这是他最心爱的小儿子,曾留下过“称象”佳话的曹冲。
曹冲少年聪慧仁爱,曾经让曹操动了立嗣之心,但如今在病魔面前,这位曾经战无不胜的乱世领袖,却只能眼看着疾病夺走爱子的生命。曹冲没能熬过这年春天,病逝时年仅13岁。曹操悲痛且悔恨,曾道“我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原来,就在不久前,曹操不顾荀彧的劝阻,已经将华佗杀死,如今爱子早夭,无人可医,岂有不悔之理。
华佗青少年时期正是东汉未年,皇帝昏庸,权力在外戚(皇帝的母家亲戚)和宦官(侍奉皇帝的近臣,多为太监)之间反复交换,官员腐败之风盛行。当时的官员推举是靠“举孝廉”,简单说就是由地方官员推举其管辖区域品行好,有才能的人做官。因当时吏治腐坏,本来应该公正严明的“举孝廉”大部分成了有钱有势的人家买官的途径,家道没落的华佗自然无法被推举。于是他背起行囊,钻研医术,四处行医,也许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华佗的心中始终没有放下他出仕做官的理想。
《三国志》中记载,“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意思就是华佗觉得自己本来应该是一个士人,却做了医生,所以经常后悔。
因为当时的社会是划分等级的,依次为士农工商。当时的人对自己的身分定位非常的清晰且敏感,会时刻关注自身集团的利益,统治者苛待农民会引来农民的抗议,影响农收也就是影啊国家的税收,不敬读书人会引来士族的反感,进而直接影响统治。
所以统治者在处理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时,都会多一份谨慎,世人对侍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也会多几分尊重。
然而医者属于“方技”,在古代被看作“贱业”,自然没什么社会地位。虽然华佗的医术高超,一时被奉为神医,但他的立场却一直在摇晃。
他精湛的医术,丰富的行医经历使得他声明遐迩,让他可以在当时很多权贵之间走动,也唤醒了他出仕为官的心思,他希望自己在为这些权贵医治时能够得到引荐和提拔,从而实现他做官的理想,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曹操。
华佗能够到曹操身边的原因,除了曹操患有很难治愈的头风症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曹操当时制定了一个不拘一格的官员选拔制度。曹操曾发布求贤令,招募人才不论品德只论才能,在那样一个风云骤变,战乱纷纷的时代,曹操认为能够破敌制胜,能够使百姓不受冻饿之苦的人比那些空有品德,坐而论道的人更值得被招揽。
也许正是这则不论贵贱,不拘一格的求贤令,燃起了华佗入世为官的理想,使得他很快活跃在曹操身边,专门为曹操医治头风。然而华佗成也医术,败也医术。因为他为曹操治疗期间颇有成效,曹操便特许他专门为自己一人医治,并没有提拔华佗做官。
《三国志》中记载华佗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此近难继,恒事攻治,可延岁月”。大概的意思就是要想治好病,华佗就要做官。曹操是何许人也,曹操是一个极其果断之人,他从来不能够允许任何人威胁牵制自己。华佗以医病为由,想替曹操做主,让自己做官,无疑是触碰了曹操的逆鳞。曹操虽然没有答应华佗做官的请求,也没有处罚华佗,但猜疑与隔阂的种子已然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