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贴、抹、雕……在刘沅声熟练而细致的操作下,一个背着孩子的传统客家妇女形象慢慢出现,挽起的裤腿、用力握紧的手,各个细节逼真,人物活灵活现。
▲刘沅声正在创作。丘锐妮摄
刘沅声说,客家泥塑的创作一般要经过五个步骤:构思画图稿、选料练泥、塑形、着色以及烧制和修整。其中,构思是最难的部分。“我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很多内容都是我自己真实生活的再现,或者来自老人讲的故事。”刘沅声说,《小河》来源于故乡小溪带来的童年欢乐;《当年一盆薯,今报一盆银》的原型是发生在梅县松源真实的报恩故事;《讲古》中拿着烟斗的老人有他父亲的影子;《新路》则是2008年展现梅州农民希望通过网络让山区农产品“走出去”的美好愿景。刘沅声说,该泥塑作品还入选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全国美展”。
▲客家泥塑作品《当年一盆薯,今报一盆银》 。丘锐妮摄
刘沅声创作客家泥塑二十多年,题材多为反映客家民俗风情和客家传统生产生活的内容,通常一个或一组作品就是一个客家故事。如《客家风情·家教系列》,由7个作品组成,即《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早起三朝当一昼》《借人平升还满升》《有钱修功德,没钱捡开竻(荆棘等尖利之物)》《积攒零星钱,小钱变大钱》《考满分奖鸡春(即鸡蛋)》,将传统谚语变为立体造型,人物表情生动有趣,兼具观赏性和趣味性,让人更直观地理解这些传统谚语的内涵,教育孩子诚信、向善、感恩、勤奋、节俭。一个个泥塑记录着渐渐远去的客家传统风俗民情,又用独特的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传承发扬客家文化。
“我对客家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的眷恋,一直希望能够将我记忆中自然淳朴的乡土生活展现出来,将慢慢消失的传统客家民俗保存下来。”刘沅声表示,多年前自己曾尝试用作画的方式去展现记忆中的场景和人,总不尽如人意,直到遇见泥塑,他才发现最接“地气”的泥土最能真实表达他的思考与怀恋,最能展现客家乡土民情。
怀此初心,刘沅声在创作时从不计较花了多长时间,只求精益求精,在创作《客家大喜系列》泥塑作品时,前前后后就花了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