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与居家环境的改变,主要依存于客家民居和古村落的传统泥塑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为更好地保护传统客家泥塑,梅县区将部分保存有大量泥塑、灰塑的客家传统特色民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登记建文件加以保护。与此同时,梅县区大力宣传客家泥塑作品,多次举办推广客家泥塑的活动与展览,让客家泥塑走进校园和小区。
▲客家泥塑作品《客家大喜》。受访者供图
“泥可以捏得更圆一点,在这个位置画个圈……”在2022年梅县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展演活动中,刘沅声和客家泥塑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芷瑜指导青少年泥塑创作。在城市长大的“95后”刘芷瑜说,如今传统的客家泥塑确实面临受众相对局限的问题,她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客家泥塑。
▲客家泥塑作品《鹅挑水》。丘锐妮摄
“客家泥塑不应该只在博物馆裹,因为客家文化是鲜活的,客家泥塑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近年来,刘芷瑜创作了以客家童谣《白饭子》为蓝本的泥塑作品,深受年轻人喜爱,这给了她很大的启发。“我计划继续做客家童谣的系列作品,在作品的展现上,希望更卡通和更圆润,这或许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刘芷瑜说,“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价格高且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接下来她将尝试设计、制作能够批量生产且受年轻群体欢迎的文创产品,让客家泥塑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从而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近年来客家泥塑也在艺术形态上有所变化,逐渐向公共雕塑艺术拓展,留下不少大型铸铜雕塑和大型浮雕作品。梅江区客家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德馨园”中反映客家文化中廉、诚、孝、礼、义、善等传统美德的深浮雕,大型铸铜雕塑作品《送子过学堂》等大型公共雕塑,就是代表作。
专题 更多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