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员 吴桐山
政府提出在公屋之下多搞一层简约公屋,凡事有好有坏,多搞一层有多搞一层的好处,但我想提醒,关键在于简约公屋如何编配等细节。现时的公屋制度有一些问题,简约公屋弄不好会令到某些矛盾恶化,希望政府能有前瞻性地考虑到。
现时公屋是要排队编配的,由于僧多粥少,所以首次派屋要等6年左右。但简约公屋又如何派呢?暂时没有很详细的办法公布出来。最先计划兴建简约公屋的几块地,都是新界很偏远的地方。但房屋局局长何永贤表示,之后会有市区甚至港岛地。如果你是合资格入住简约公屋的人,会不会因此而考虑不如再等等呢?如果要上班的话,市区会比上水近很多,毕竟一住五年,不得不考虑。
落实简约公屋要拿准尺度
如果简约公屋可以快速兴建,那么现时轮候公屋三年以上的人,是按照什么次序入住简约公屋呢?是单纯按照轮候公屋的次序?还是要根据个人居住环境的恶劣程度来评分呢?毕竟有些公屋轮候者,本身也是住在公屋,只是分家;但有些则是住㓥房。如果从终结㓥房的角度而言,是否应该评分比较好?但评分由谁来评,如何确保公平?更重要的是,如果住的环境越差可以越快入住简约公屋,会不会引起一些㓥房户故意搬到环境差的居所,从而实现曲线超车快点上楼呢?这是否有违政策初衷?
如果简约公屋的环境不够好,会被人批评为“差过㓥房”,认为政府没有诚意;但如果简约公屋的环境好到接近公屋,又会令住户住够期了也不想搬走。毕竟搬来搬去又要换社区很麻烦。所以如何建简约公屋要把握好尺度。政府虽然说简约公屋有五年限期,但说易行难。我相信期限到,政府真的要对住户下逐客令的时候,这些住户就会找传媒哭诉自己的惨况,难道政府真的赶这些公屋轮候者回㓥房或者睡天桥底?这恐怕很难执行。
现时公屋轮候者有三次编配机会,之前也有声音认为要改为两次。我也确实认识一些公屋申请人,在编配的时候十分挑剔,还会在市区、扩展市区、新界几条队之间跳来跳去,导致自己获编配时间非常长。社会上有一些人的确是十年八载都没有上楼的,但很多是申请人自身有责任。如果有了简约公屋,多一重保障,理论上一定会令公屋轮候者在考虑接受编配的时候更加挑剔。道理很简单,反正我已经有瓦遮头,又不用熬贵租,有得选为何不选到最后?所以多了简约公屋,会不会令大家上楼的时间不减反增?或者令一些位置偏远的公屋乏人问津,从而造成资源浪费?这不得不警惕。
我提出这些问题,不是说这些副作用一定会出现,也不是泼简约公屋的冷水。只是想强调一点:凡事都有代价,没有东西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关键在于执行的细节。多了一层简约公屋,固然可以令现在的公屋轮候者可以早一点告别㓥房,但也必然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这些副作用,是政府在做政策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的。政府也有必要将这些情况解释清楚,才能令政策执行不变形、不走样。
原标题:【学研集】简约公屋编配细节须考虑周全
来源:香港商报网